-
“牛馬賽跑”會是怎樣結果
2009/12/16 5:05:0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牛馬賽跑”會是怎樣結果最近一次教育論壇上,人民大學附中的一位副校長語出驚人。他把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比作“馬”和“牛”,稱中國的教育體制是逼著“牛”“馬”賽跑。“馬和牛賽跑,牛肯定輸,但這不能夠證明牛的無能,而是安排這種比賽的人的無能。教育者們只看到馬的速度,卻沒有看到牛的力量。”此言一出,引發眾人關注。
“牛馬”之說,當然只是一種比喻,但有其深刻性。目前在我國,學生成才的途徑依舊單一。進入好的小學、好的初中,再考入重點高中、名牌大學,最終獲取一份舒適高薪的工作職位,這是一條受到學校、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高度認同的成才通途。而這條道路上的“通行證”,就是考試得高分,而且是各科考試綜合成績得高分。家長為了讓孩子成為“駿馬”,不惜花費大量精力和金錢成本,為孩子請家教、補習功課;學校和老師為了讓學生在“賽場”上出彩,不斷加大應試訓練的難度和強度。但是,不是所有學生都具備“馬”的潛質。根據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可分為語言、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等多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薄弱之處。有的學生具備其中某一兩項特長,但在學科考試中并不能體現出來,于是他們便成了“牛”,在升學選拔中處處失利。
不科學、不合理的比賽,讓“牛馬”賽跑,以“馬”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牛”和“馬”,結果會是怎樣呢?有的學生熱愛音樂美術,或是喜歡文學創作,為了應付各門學科的考試,為了讓自己的總分排名靠前,不得不放棄興趣特長,轉為“全面發展”。有的學生擅長動手實踐,喜歡搞小發明小創造,但這些本領在“牛馬比賽”中被忽略,所以也只能放棄。當“牛們”努力向“馬”看齊,最終就會舍棄了自己力量上的優勢,而只追求速度上的提高;結果往往是“駿馬”沒有當成,連“牛”也做不成了。
其實“馬”和“牛”應該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只要對他們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教育方式,他們都有機會成才。具體到現實的教育體制中,我們在發展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各類特色教育。近年來,許多教育界知名人士大聲疾呼,時下中國不缺普通的學術類人才,而缺高層次技能型人才。換句話說,我們不缺“馬”,而缺“牛”。楊福家院士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名美國中學生,學習成績優異,憑他的成績可以進入哈佛大學,然而他最終卻選擇了一所烹飪學院學習廚藝。原因很簡單,這所烹飪學院產生過許多世界級烹飪大師,該學生父母也非常尊重孩子的意愿。當“牛”有著充分的發展空間和適合他們的評價標準時,他們的潛力才會爆發出來。
我們常說,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到了社會上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背后需要系統支撐:學校教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特點和特長;升學考試不僅僅以分數論英雄,應設置科學的評價標準給不同類型的學生展示和冒尖機會;社會要糾正對職業教育的偏見;最重要的,社會薪酬制度和各類保障制度需要更加完善,讓“駿馬”和“壯牛”都能獲得尊嚴,實現自身價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莫讓就業歧視“隱身”長存
- 下一篇:一紙取消令難紓“擇校”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