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藥品消費需求將持續成長和結構變遷
2010/7/28 16:27:0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藥品消費需求將持續成長和結構變遷回顧行業演進歷史(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歷史)可以觀察到,經濟發展與人口因素的內生驅動、衛生總費用籌資的制度改善,將繼續驅動藥品需求的持續成長和結構變遷。
但是,在制度不當所抑制的需求獲得釋放以后,藥品需求的整體規模與成長速度,仍將回歸于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均收入水平所決定的長期趨勢。長期而言,中國醫療衛生投入的整體規模仍將處于相當有限的水平。
藥品需求結構變遷
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所推動的經濟增長,以及與之相聯系的人口統計學因素和健康問題的變遷,是中國制藥業快速成長的內在驅動:1985~2008年,中國醫藥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9.61%,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16.4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也高于同期人均GDP 15.31%的年均復合增長率。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統計數據,2009年1~10月,醫藥制造業實現總產值7492.56億元,同比增長18.78%。其中,出口交貨值610.09億元,同比增長3.22%。對國內市場約90%的依存度,反映了中國制藥業現階段整體上以內需推動為主的特征。
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使中國人口出現持續和獨特的變化趨勢。其中,最為顯著的特征是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老齡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口性別的不平衡。人口統計學因素反映出的特征,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居民的健康水平、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與疾病譜。
除了貧困和不發達引起的健康風險之外,在社會經濟和人口轉型的驅動下,高收入國家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中國逐漸流行,從而導致中國面臨雙重疾病負擔。WHO有關全球疾病負擔的統計表明,目前中國總的疾病狀況類似于發達國家,即80%以上的死亡成因是非傳染性疾病和傷害。同時,傳染性疾病如非典和人禽流感仍然可能對中國的人口健康和經濟產生災難性的影響。衛生部對城鄉醫院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構成的統計,以及中國藥學會對全國樣本醫院用藥情況的統計,也印證了中國居民疾病譜與衛生資源配置相應的變化趨勢。
衛生費用籌資缺陷改善
中國的經濟發展,推動了醫療衛生投入的增加。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衛生總費用/GDP的比例穩定在4%以上。根據衛生部的預計,200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約13,216億元,人均衛生費用984元,衛生總費用/GDP的比例約為4.40%。但是,國際比較表明,中國醫療衛生投入的整體規模仍相當有限,衛生總費用/GDP的比例與全球低收入國家的水平基本相當,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落后和政府衛生預算資金的不公平分配,迫使中國醫療衛生投入的籌資機制過度傾向于個人付費,居民個人現金支付的衛生費用占比較高。國際比較表明,即使相對于中低收入國家而言,中國的醫療衛生服務仍然需要居民個人較多地以現金購買,這成為妨礙居民尤其是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利用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障礙。
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進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健全,強化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責任與投入,有效降低了衛生總費用中的個人現金支出比例。2007年,居民個人現金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為45.2%,較2001年60.0%的峰值下降了近15個百分點;同一時期,政府支出所占比例則由15.9%升至20.3%,提高了4.4個百分點。與之對應,自2004年起,醫療機構診療人次數扭轉了長期以來總量減少的波動趨勢,從27.57億人次增至2008年的35.32億人次。同時,2008年全國居民兩周患病未就診比例為37.6%,比2003年下降11.3個百分點。
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進程對于居民利用醫療衛生服務的促進、未就診率所反映的藥品必要消費潛力的部分釋放以及個人比例自負機制催生的藥品消費激勵效應,與醫療機構藥品銷售業務自利機制的共同作用,推動了中國藥品消費需求近年來的加速釋放,醫藥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在衛生總費用中的占比持續提高。
不過,由于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尤其是不同類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籌資水平和保障水平之間差距的縮小,是一個復雜的制度演進進程,因此,衛生總費用籌資結構的平衡與合理化,對于藥品消費需求加速釋放的激勵效應的持續性,還有待持續關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2010年鐵路投資將達8235億
- 下一篇:中國近四分之一的地表水仍處于污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