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畜牧業產業化、專業化轉型走出新軌跡
2010/9/18 21:43:5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浙江畜牧業產業化、專業化轉型走出新軌跡近年來,隨著城鄉統籌的縱深推進,農村居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以數字為重要指標的畜牧業規模化發展,正前所未有地面臨用地、環保、畜產品安全等因素的嚴峻挑戰和層層制約。同時,產業鏈各環節為了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被迫采取非常規的保護措施,導致專業化程度嚴重滯后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規模化道路該怎么走?各主體如何走出小而全的怪圈,實現真正的產業化、專業化?這是畜牧業轉型升級亟待破解的兩大難題。
在這方面,經濟發達、資源緊缺的浙江率先謀動,以新型產業體系建設接力農牧結合生態規模養殖的創新方式,走出了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新軌跡。
告別“坐在糞堆上點鈔票”
幾年以前發生在浙江仙居的一場養豬風波,讓浙江各級政府、投資者和地方民眾刻骨銘心。
仙居地處浙江東南山區,風景如畫,經濟相對落后,地方政府為了推動仙居畜牧業的發展、促進當地農民增收,通過招商引資搞了個養豬場。然而,就是這個規模不算太大的豬場,因豬糞豬尿橫流,引來蚊蠅肆虐,讓方圓幾里地幾百村民痛苦不堪,為“保衛家園”,村民和投資方差點刀棒相加。
當地政府官員發出無奈感慨:好好的一個項目怎么就整出了這么大的風波?浙江省畜牧局局長張火法對此做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一場養豬風波的背后,直面的是規模化該走什么樣的道路。如果規模化繼續走數量型道路,不考慮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必將死路一條;如果養殖場老板們繼續過著“坐在糞堆上點鈔票”的難堪生活,和他們當初從業時“又見桃花源”的理想漸行漸遠,他們遲早會另投它業。因此,風波背后其實蘊含了浙江畜牧業何去何從的嚴肅話題。
2004年,浙江作出了抉擇:轉變畜禽養殖方式,優化產業布局結構,大力推進以農牧結合、資源利用為主要特征的畜牧業生態化建設,加快發展生態畜牧業。
與此同時,浙江首家探索農牧結合的規模場——桐廬萬強農莊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和規模場場主們的高度關注。參觀學習者陸續趕赴萬強。
“萬強農莊”坐落在桐廬縣分水鎮龍潭村,占地1000余畝。6000多平方米的標準豬舍井然有序,500多畝的果園桃李芬芳。
前幾年,這里還是豬糞遍地豬尿橫流,而改變這一切的,便是“農牧結合生態養殖”。
據莊主錢萬強介紹,現在的農莊,豬糞豬尿都成了寶。豬糞進行微生物接種發酵成為有機肥,直接用于果園,豬尿通過處理,讓500余畝果樹從此“喝”上了優質有機肥。據測算,施用有機肥,農莊內6年生果樹平均畝產增加230公斤,豐產年限可提前兩年以上,而且,水果甜度增加,口感更加鮮美,萬強的水果價格比別人每公斤高出1到2元。有機肥澆灌的土地抗旱能力明顯提高,農莊因此減少旱災損失達25-30%以上。
更令錢萬強高興的是,萬強農莊的“豬沼果”農牧結合資源循環利用被浙江省畜牧獸醫局提升為“桐廬萬強模式”,在全省推行。
浙江省畜牧獸醫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農牧結合的本質是把畜牧業的排泄物轉變成種植業的寶——有機肥料,實現就地消納,從而實現種植業、牧業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其中的關鍵是,要配套消納用地,不然,農牧結合無從談起。
但是,寸土寸金的浙江,如何配套消納用地?這條路怎么走?
通過探索總結,浙江相繼推廣了另三種模式:南湖模式、雙干模式、龍游模式,每一種模式,都針對性地破解了某個方面的問題。
南湖模式破解的是高密度中小規模養殖區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的難題;雙干模式則通過建設生態養殖場小區的辦法,既實現了高密度養殖村人畜徹底分離,又實現了和村里種植業高度結合的循環利用;龍游模式針對大中型規模場超量糞尿消納的難題,以第三方專門從事“三沼”綜合利用的社會化服務公司為紐帶,形成異地結合、綜合利用的生態循環產業鏈。
繼四大模式之后,近年來,浙江又成功探索出順旺養殖場的豬沼草模式,通過種草養畜,既可以大量消納豬糞豬尿,又可以降低養殖成本,目前這種模式已開始在全省推廣。
五大模式針對同一個問題,如此一來,浙江的大規模場、中小規模場、高密度養殖區、高密度養殖村全面推進農牧結合生態養殖,浙江畜牧業也因此迎來新一輪發展,2004年探底回升,到2008年一躍成為浙江十大農業主導產業之首。
記者了解到,從傳統規模轉型到農牧結合生態規模養殖,浙江用了將近八年時間。“八年抗戰”的成功,浙江政府主導并實施了三步走戰略。
2005年,浙江開始實施“811”環境整治工程,規模養殖場畜禽排泄物治理和生態化建設被納入其中,在全國率先實施畜禽養殖場排泄物治理和生態化建設項目。至今年底將對生豬存欄100頭以上、牛10頭以上共計7894個規模化養殖場進行排泄物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設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125個。以生豬為例,其規模量將達到全省生豬出欄量的69.42%,浙江絕大部分養殖戶將告別“坐在糞堆上點鈔票”的難堪。同時,隨著生態養殖的縱深推進,養殖標準化、設施化等工作自然不會落下。
2008年,浙江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態畜牧業工作會議,進一步深入推進畜牧業生態化建設,明確提出,凡新建、擴建、改建等規模養殖場,一律要按照農牧結合、資源利用的要求進行建設。同時,為了確保生態養殖的總量,浙江提出促進畜牧業區域協調發展的“西進東擴”戰略,對畜產品自給不足較大的溫臺麗地區,實施生態養豬場項目和山區海島草食動物項目。為此,省財政連續三年共提供3000萬元的支持,并帶動地方投入近1億元,新改擴建生態規模豬場500個,增加生豬生產能力52.35萬頭,使溫臺麗三市豬肉自給率提高7.5%。省農業、財政兩廳每年落實專項資金800萬元,先后扶持全省34個山區海島欠發達縣的210個鄉鎮發展生態特色畜牧業。
今年7月,浙江召開省委十二屆七次會議,作出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提出要“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快推廣種養結合、農牧結合、林牧結合的生態立體農業循環模式”。在浙江全省全面開展糧食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各級黨委政府把是否實行“農牧結合”提升到兩區建設特別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一票否決的高度。浙江生態畜牧業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多主體緊密聯接提升產業化
近年來,畜產品安全問題、市場問題頻頻成為公眾關心的話題,政府無奈肩負起“救火隊長”的責任,市場主體被迫從“做大做精”轉向“不求大但求全”,專業化程度不進反退,市場脆弱的產業鏈越來越令人擔憂。針對此,浙江認為:問題的根本在于養殖、屠宰銷售、飼料加工等各環節利益分配不合理,“養豬半年不如賣肉半天”的現實扭曲了上下游的關系,要破解這個難題,須通過合作化實現專業化進而提升產業化,從而構建新型產業體系,最終實現畜牧業轉型升級、可持續穩定發展。
浙江義烏豐和生豬專業合作社是浙江建設畜牧業新型產業體系的一個典型。
2009年12月,首期注冊資金1000萬元的浙江義烏豐和生豬專業合作社成立,如果顧名思義,這充其量是個生豬專業合作社而已,其實不然,它是一個多環節利益緊密聯結的共同體。首期股東是占義烏全市生豬養殖總量1/3的華統、順旺等八家規模場法人,股份則以法人擁有的母豬數按每頭1200元入股,同時規定,要加入該合作社,必須具備生豬養殖100頭以上、具有市級以上無公害基地認定資格。
法人做的好好的,為何還要出錢參股,老板們圖的是什么?該合作社成立伊始,便引起了浙江各界的關注。
記者調查后發現,該合作社以“服務社員、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為宗旨。共同的利益,則來自“六統一”的服務。
統一采購成本價供應。原本零售價進貨的養殖場,通過合作社就成了團購,而且送貨上門,原料價格優勢立馬體現,而且減少運輸儲存等支出。
統一銷售服務。單家獨戶賣豬,由于勢單力薄,既沒有定價權,又不能穩定銷售數量,行情好的時候還好,行情一旦低迷,根本賣不出去。有了合作社,生豬實現統一銷售,行情好的時候可以自己定價,行情不好時由華統統一收購做深加工,實行保護價。
統一品種。每家豬場不需要自己養公豬,實行統一供精,省心省錢少風險。
順旺養殖場老板葛義勝告訴記者:“農牧結合生態養殖讓我收獲了財富,過上了體面的田園生活,而參股豐和之后,種苗有保障、飼料有保障、市場有保障,最后,養豬的利潤有保障,我要做的,就只剩下養好豬了。”
豐和生豬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朱和周的一番話,很具代表性:“市場監管當然需要,但靠防靠控不是長久之計,反而會導致人人自危,制約產業的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得從產業鏈的利益分配機制著手,通過合作,相互把關,風險共擔,最后求得共贏。‘豐和’的宗旨就是實現‘和舟共濟,共創豐年’。”
義烏畜牧局負責人表示,豐和合作社社員既是產業鏈某個環節的法人,又是供產銷體系中的股東,和上下游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利益共同體,一榮共榮,一損俱損。這樣一來,養豬的只要養好豬,做飼料的只要做好飼料,屠宰的不再愁收購不到放心豬,企業安心賺錢,市民放心吃肉,政府要做的,就是專心服務了。
記者調查發現,在浙江,類似豐和的例子并不少見,而每一種合作,都串聯了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以種苗、養殖、屠宰、畜產品深加工、畜禽排泄物處理等為核心,形成一系列的合作化小體系。
寧波的“愛卡畜牧”由幾大規模場法人參股,專業提供生豬人工授精服務,覆蓋了寧波85%的豬人工授精外,還在全省設立了七個供精點,使7萬頭母豬授益;溫州市基地生豬專業合作社通過社員必須參股但限定單個股東股金不得超過20%的方式,組建起了包括生產、加工、經營、分配、管理的綜合服務型合作聯社;杭州的國貿飼料專門與規模生豬養殖場(合作社)設立了雙方共同投資的獨立的飼料工廠;蕭山的農法生豬專業合作社,亦采用法人參股,建成了集種豬繁育、飼料加工、商品豬養殖、屠宰和肉食品加工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體系;金東和豐禽業合作社則破除地域界限,將原來不同縣域的6家禽業合作社和1家飼料加工廠通過合伙合作雙層聯合,創建首個跨區域合作聯社;生豬養殖大縣嘉興南湖區,則在南湖區政府的推動下,由五芳齋集團、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飼料公司、牧業園區等共同出資成立浙江遠方肉類公司……
不難發現,上述合作,無不使專業化更專,產業鏈更長,組織化更強。與傳統畜牧產業體系相比,多主體間的緊密聯接成為新型畜牧產業組織形式的核心,規模場戶成為合作社的股東,合作社成為新型聯合公司的所有者。多個主體間通過資本相互滲透,形成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利益共同體,并進一步體現現代畜牧業專業化生產、合作化經營和企業化管理的要求。
面對民間的自發創新行為,浙江各級政府順勢而為,有的已參與其中,有的在加大總結力度,為制定產業化、專業化、標準化扶持政策積累經驗,浙江省畜牧局更是統一了思想,把今后的主要工作放在三方面的突破:以合作化實現專業化、以合作化鞏固生態化、以合作化提升產業化。張火法告訴記者:畜牧業新型產業體系建設是解決畜牧產品安全、健全市場、實現專業化標準化的根本,是浙江現代畜牧業繼農牧結合生態養殖之后的又一個轉型升級的重大命題,更是浙江政府今后重點扶持的服務對象,而實現這個目標,路很長,難度比從傳統規模到生態規模養殖還要大,但非走不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