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價格普漲
2010/11/4 10:35:3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農產品價格普漲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訊:上游原料受制于人的大豆油市場同樣波瀾起伏。10月初,進口大豆價格連續3個月上漲的勢頭開始真正傳導至下游產品。食用油零售價的平穩局面可能會從近日打破,部分超市表示將陸續調整食用油零售價格,消費者開始紛紛出現“囤油”現象。
仔細梳理不難發現,除了大豆油市場上漲的主因屬“輸入性漲價”,棉花與食糖市場的漲價原因如出一轍,都是源于原產地種植面積減少、極端天氣影響、人力成本增加及炒作因素。那么,在經過市場自身調節與國家調控之后,此類農產品的價格有可能回到漲價之前嗎?也許梳理一下上一波農產品漲價的路線圖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就在今年5月初,“大蒜”、“生姜”與“綠豆”掀起的一波漲價潮。彼時,性屬“清熱敗火”的綠豆短短半月售價漲幅高達300%,巔峰時售價達19.2元/公斤。而大蒜與生姜最高價位則高達8元/500克和7元/500克。而在這一波漲幅之前,這三類農產品的零售價格分別為3.5元、1.5元與2元。
于近期對這三類農產品進行了回訪。9月底以來,隨著新姜陸續上市,全國生姜價格出現下降,累計降幅為0.9%。與此同時,大蒜價格漲勢也已基本停止,目前價格較10月初下降了0.5%。盡管如此,大蒜與生姜的每500克的零價都還在6元左右的高位徘徊,遠遠高出漲價前兩三元的水平。綠豆市場同樣如此,與漲價前每500克3元的低價相比,漲幅仍高達百分之百。基于以上事實,不難得出這樣的判斷,今年以來國內農產品市場呈現出“漲易跌難”的特征,前期漲幅過大的農產品在經過市場自身與政府的政策調控以后出現 “止漲”或者短暫性下跌的趨勢,但經過調整的價格仍然很難回到漲價前的水平。而如果要回到漲價前的水平,則需要供求關系再一次的真正平衡,而受制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一點似乎很難做到。這也意味著,中國農產品市場在開始逐步地告別低價時代,步入高價區間位。
漲價是理性的價值回歸
跟工業品相比,中國農產品價格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被低估地位。漲價是其價值的一種理性回歸。我國勞動力和資本加快向城市流動。農村地區的生產資源相對投入較少,這就需要對農民進行補償來彌補由于我國生產要素流動不均衡導致的空缺。而采用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方式就是對農民最好的補償方式。
從中長期看,除去上述因素之外,在收入倍增拉升必需品價格和人均農業資源稀缺的大背景下,中國今后也必將逐步進入高價農產品時代。漲價的背后實際是“谷賤傷農”悲劇的集中性爆發。“南方不少農民本來應該種植三季,包括兩季水稻和一季小麥,但現在因為收益低基本上都改成一季,在單產沒有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供應緊張問題也就在所難免。同時,對于完全市場定價的小品種而言,農民種植基本上滯后于價格周期,利益無法得到保障,豐收年價低,歉收年價高卻無貨。
不難看出,不管是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訴求還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抑或日趨緊張的土地資源環境都給了中國農產品市場一個漲價的理由。那么,國內農產品價格的集體上漲行情演繹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國內農產品市場會這么一直漲下去嗎?縱觀西方及東南亞各國工業和城鎮化的歷程,食品價格將持續上漲到農民工出來打工的收益和在家里養豬種地取得的收益相互平衡時,農產品價格才會趨于穩定。但就目前來看,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東南沿海農民的種地人均年收入大概在12000元左右,而當地農民工外出打工收入在20000余元人民幣。由此可見,農產品的漲價還有余地,上漲勢頭才剛剛開始。
應讓低收入者可以承受。雖然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是一個長期趨勢,不可逆轉。但這種漲勢必然影響到城市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為此,政府需要把價格漲幅控制在低收入群體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值得一提的是,在已經過去的這一周,國家采取了拋售國儲油、國儲糖的一系列舉措。為了平抑近期小幅上漲的食用油價格,20日國家糧油中心在網上競價銷售30萬噸國家臨儲食用油,這是今年以來國家首次在市場上大規模投放儲備食用油。不單單是食用油,10月15日,40016噸儲備棉花入市。10月24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又投放了21萬噸儲備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中國葡萄酒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 下一篇:我國模具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