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快遞物流業發展前景
2011/8/12 10:23:4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快遞物流業發展前景“十一五”成績與“十二五”展望
2005年,我國快遞業收入不過200億元左右,2010年則已經超過了500多億元。并且,2010年快遞業的業務量超過20億件,達到近25億件。特別是去年下半年,我國快遞業務日處理量突破了1000萬件,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十一五”期間,我國快遞不僅在數量上迅速發展,而且涌現了一大批優秀企業,形成了規模化。從政策環境看,推動郵政體制改革、新《郵政法》開始實施,確定了中國未來快遞業競爭格局,確定快遞市場開放是一個大趨勢。這對于“十二五”期間中國快遞業迅速發展,無疑會起到重要作用。
據最新的一份中國快遞業發展統計數據顯示,從業務構成來看,“十一五”期間中國國內的異地快遞發展最為迅速,所占比例也在迅速提高。相對來說,國際快遞業務雖也有發展,但其增長幅度顯然不如國內市場。從快遞行業的變化中,大家也能洞悉到中國經濟由外需向內需的轉型。從區域來看,主要還是集中在中國沿海地帶,如珠三角、長三角,其發展遠遠超過中部和西部地區。因此,“十二五”期間,如何發展中西部和國際間的快遞業務?快遞業面臨著比較艱巨的任務。
電子商務發展給快遞業提出更高要求。未來為了滿足客戶需求,比如服務質量差異化的需求,更高更準確的遞送,需要快遞企業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質量等,這些都是快遞企業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相關主管部門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要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要建立起便捷、高效、競爭有序,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快遞服務體系。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還有中國對外的市場開放承諾,對于像UPS這樣國際化的快遞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也期望在“十二五”時期,我們都能夠取得更加長足的發展。
“十二五”影響快遞業發展的外部因素
在“十二五”期間,有幾個外部因素可能影響快遞業發展。個人認為,無論是快遞企業,還是政策制定者,都需要提前考慮。
第一,國民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由外需轉向內需驅動。大家都知道,我國經濟正在轉變粗放型的發展,今后更加強調勞動力的質量,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其中我比較關注的,是由外需的拉動轉向內需的驅動。
第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在此想給業界提個醒,中國的人口紅利頂峰正在過去,勞動力的供給拐點或將不遠。而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也加速了這個進程。
我國快遞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我想這個大家都會同意。如果未來沒有這么多工資低而又充足的勞動力,這個行業該如何進一步發展呢?企業要引入更新的技術,提高每一個員工生產力,如何實現這一點?從政策角度來講,如何促進本行業能夠吸納更多勞動力、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是未來制定政策時需要考慮的一點。
第三,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促進了快遞業快速發展,網上即時查詢、跟蹤包裹得以實現。從技術角度判斷,未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將使智能手機等更加普及,必將對快遞業發展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
關于物流“國八條”方面的思考
近期國務院出臺物流業“國八條”,扶持物流業發展。但“國八條”要由指導性政策,變成具體的法規或實際的操作措施,中間還有一個傳導的過程。這就需要各方尤其是物流行業組織進行不斷推動與努力。對于快遞業如何落實物流“國八條”,我有以下一些建議。
首先,政策措施考慮快遞行業的特點。城市配送和快遞服務,都需要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是便利店配送,與送到客戶手中的“門到門”服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在政策制定過程當中,我認為確實要考慮快遞的特點。
其次,鼓勵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快遞業,在中國是一個比較新的行業,其服務模式、加盟制的商業模式,都與國外有所不同,希望政府部門能夠鼓勵和保護大家的創新。快遞業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
再次,創造各類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在快遞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之間、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外資企業與本土成長型企業之間,如何創造一個公平、平等的競爭環境,這是所有政策制定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除此之外,在政策制定方面,還應重視和促進快遞業務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快遞企業而言,要以人為本,促進就業,保障從業人員的權益。
另外,要繼續重視國際快遞,推進清關現代化和貿易便利化。目前很多外資企業、制造企業都在向中國中西部進行轉移。而中西部的成都、西安等城市都在快速興起。在中國口岸設計方面,現在涉及到轉關的設計,轉關的物流環節。因此,原有的海關環節,如何適用中國區域新發展和整個經濟轉型,都是新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最后,我覺得整個社會要對快遞業多一些關注,創造一個有利于發展的環境,也期望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快遞協會等行業組織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總之,要增強跨部門協調,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全社會對快遞業產業作用的意識,創造有利行業發展的社會環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LED照明燈具拓展國際市場三大階段
- 下一篇:抗菌藥限令或推動藥企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