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汽車產業未來仍然大有可為
2011/8/18 9:58:0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汽車產業未來仍然大有可為近期車市沒有反彈跡象,甚至仍有繼續探底的可能,不過年底前或將企穩回升。從長期來看,中國車市向上趨勢沒有改變。
淡季較淡
7、8 月是傳統的淡季。雖然在2009 年和2010年,這個傳統的淡季一點不淡反而很火,但今年的車市顯然要回歸傳統,剛剛過去的7 月沒有表現出前年及去年的熱銷場景,8月雖然剛剛開始,但依據目前的車市情況,好像看不出轉機跡象。為了促銷,各家車商紛紛開始自救求生。與此同時,部分汽車廠家對年度目標進行了下調。不過,據經銷商反映,雖然大部分汽車廠家使盡渾身解數,不斷開出誘人的優惠活動和優惠項目,但似乎越是這樣,消費者越是不買單。
業界普遍預計,未來幾個月里,車市很可能在振蕩中繼續向下探底。有部分專家表示,全年算下來中國車市能略有增長已經是很樂觀的了。即使全年實現小幅正增長,中國車市也不樂觀,因為根據年初計劃,今年車市新增產能將突破400 萬輛,達到2200萬輛之巨。
低位徘徊將成為常態。車界一位資深人士如是說。從整個經濟運行情況來看,貨幣從緊的狀況還將持續,這樣的政策最終會反映到終端消費,更為直接的是讓實力不強的經銷商舉步維艱。這位人士表示,7、8月淡季過后,期望“金九銀十”恐怕也是渺茫的,這與以往的淡季還有盼頭形成鮮明對比。最為艱難的情況很可能在8月份出現。
自主品牌比較難
記者觀察發現,已有部分經銷商開始消極觀望。京城一位自主品牌經銷商稱,由于降價也賣不動,廣告打了也沒有消費者響應,現在員工由于收入下降已有好幾個離職,從業10 多年來,這是他感受最慘淡的一年,“我已有一個月沒有向廠家進貨,廠家也知道壓不動了,大家都在勒緊腰帶過苦日子。”整體來看,自主品牌依然是下半年的老大難,日系車隨著產能的恢復可能在價格戰上更加慘烈,豪華車中的非SUV 類也疲態顯現,高端轎車的大幅優惠正好說明這一點。最為強勁的大眾系列里,近幾周里已有車型開始庫存積壓。當然,更多廠商卻不甘心坐以待斃,在經銷商紛紛開始甩貨自救時,要求廠方主動減產的呼聲越來越高。如果沒有強大到有讓消費者不得不買的車型,主動瘦身過冬也許才是萬全之策。
未來仍大有可為
近期的車市蕭條并不能說明中國汽車業就開始轉頭向下了,這只是前進過程中的調整,是正常現象。專家大多對中國車市依然充滿信心,因為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局面沒有變,車市優惠政策退出的不利因素也已基本消化,日系車因災難帶來的不利影響正在消失。這些都預示著中國車市未來可期。
“展望下一個10 年,中國汽車產業仍處在大有可為的時期”。7 月上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在《2011 年中國汽車產業藍皮書》發布會上如此表示。該《藍皮書》借助大量翔實、權威的統計數據和市場調研結果,全面論述了加入世貿10 年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成就和經驗,并結合當前國內外市場形勢,對中國汽車產業未來10 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汽車產業抓住機遇,通過對外開放促進對內放開和改革,初步形成了汽車產業競爭性的市場環境。競爭降低了成本和價格,擴大了市場消費,消費擴大進而促進了生產的規模經濟效應,從而使中國汽車產業進入生產消費相互促進、增長加速的路徑。從2002 年到2010 年,中國汽車產量從207萬輛激增到180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大國和消費國。劉世錦認為,在數量擴張的同時,中國汽車產業的生產能力建設、配套體系發展、研發能力和生產管理水平提升及自主品牌培育都取得長足進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在國民經濟全局中起到了引領和支撐作用。
增長應比GDP略高
針對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增長速度偏低,劉世錦強調,2009 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增長將近50%,2010 年超過了30%,兩年超高速增長以后,“今年能夠保持10%左右增長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應該比我國的GDP 增長還略高一點,這樣的增長速度不算低。我們拿3 年平均來看,增長速度還是相當高的。”
劉世錦還表示:“中國汽車產業的峰值可以達到5000 萬輛甚至更高,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預測,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位置是非常樂觀,中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也提到,中國汽車產業仍面臨諸多矛盾、問題和挑戰,如能源消耗、環境污染、交通安全和城市擁堵等。在諸多矛盾和問題中,如何處理好政府與企業、市場的關系,仍是最具挑戰性的難題。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表示,中國汽車今年將達到2000 萬輛,過去10 年增長了9 倍,中國汽車的增長應該與GDP 的增長同步,甚至略高于GDP 的增長,才能擔當支柱產業的角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