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將超180億
2012/5/28 14:56:2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將超180億產業增速很快基礎很差
《2012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1年中國電影產業實現著“牛市增長”,總票房高達131.15億,觀眾人次在3.68億左右,全年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銀幕3030塊。這樣的成績在《報告》撰稿人之一劉軍看來非常值得肯定,“去年在美國、日本票房雙雙下降的情況下,中國實現了持續增長,并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影市場。”
與輝煌成績形成對比的是,中國電影產業在飛速發展中亂象叢生。電影票房專家、《報告》撰稿人之一劉嘉認為,電影產業存在著“增速很快,基礎很差”的問題,“不管是從制片、發行,還是從影院的建設,增長的速度都很快,但是我們很多基礎的東西都沒有,缺乏產業上下游各鏈條之間的平臺,要不也不會出現去年年底八大院線跟《金陵十三釵》制片方的博弈。我們缺乏協會、專業的團體來構建這種平臺。從題材、制作、發行、檔期各個環節,我們都缺乏一個完善的調節機制。”劉嘉認為市場也會因此出現拐點,“產業各方面的利益平衡有待調整,因此可能出現新的拐點,中國電影產業需要一個多方有利多方共贏的模式。”
電影票價增速超過GDP
對觀眾最關心也是一直備受質疑的票價問題,劉軍指出,“中國的票價去年達到了35塊錢左右,增長了10%,超過了GDP增速,所以說票價沒有下降而是增長了,這也跟大眾的呼聲有一定出入。”劉嘉則認為,這其中主要是3D電影和巨幕電影的推動。
談到老生常談的票價問題,北京華星影院總經理陸遙認為,問題的實質不是票價高低,而是價格機制混亂,“影院的掛牌價是很高,但是水分也很多,觀眾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以低于掛牌價的價格買到票,比如會員卡、團購券、兌換券等,不夸張地說,看同一場次的100名觀眾中可能會出現100種票面價。”他認為這種高掛牌、低折扣的方式已經不是促銷,“而是一種欺騙”。
此外,影院經營成本的不斷上漲,也是導致票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陸遙抱怨說,“現在的影院大多建在黃金商圈,房租成本越來越高,中國電影130億票房有相當一部分給房地產業做了貢獻了。在我們影院,60%以上的收入交了物管費、房租、水電費,在這樣的比例下,怎么能夠做到一個適當票價?
國產片盈利空間急劇下降
回顧2011年,國產大片開始進入“不掙錢”的怪圈,劉嘉說,“去年的大片基本上沒有盈利的,不管開始怎么宣傳,第一周可以過億的大片,第二周全部跳水,第三周全部退出市場。”反倒是中小成本影片嶄露頭角,《觀音山》、《孤島驚魂》、《失戀33天》都是經典案例。
但是,進入2012年,國產電影的票房普遍下降,“從年初到現在國內共上映了約115部電影,其中國產片81部,數量占絕對優勢,但票房收入僅占總票房的38%到39%左右。國產電影的盈利能力下降很明顯,制片業不堪重負。”盛世影業老總高軍憂心忡忡,“就拿‘五一檔’來說,《匹夫》、《殺生》賠得很慘,《黃金大劫案》雖過億,但也沒賺到多少錢。所以很多制片方已經放慢了投資的步伐。制片是電影產業的源頭,如果說源頭出了問題這個產業肯定要出問題了,在兩三年之內一定會有一批制片企業倒閉。”
未來隨著中美電影新政的推行,進口大片數量的增加無疑會進一步擠壓國產電影的盈利空間。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認為,鞏固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是當下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日本經過十多年才擺脫好萊塢帶來的打擊,我覺得這十多年對我們中國電影產業來說是不可承受的。”高軍則認為制片業的危機已經到了“關乎生存”的境地了,“中國電影市場在日益淪為好萊塢的票倉,就是這么一個趨勢。”他呼吁政府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減少國產片的賦稅負擔,建立合理的檔期協調機制,為國產片開辟更多的生存空間。
影院盲目投資重復建設
中國電影市場已經進入“萬張銀幕”時代,銀幕數量在過去一年將近翻了一番,平均每天新增銀幕8.3塊,但與此同時,票房增速卻在放緩,觀眾人次的增速也沒有跟上銀幕數量的增加,“票房增幅之所以趕不上銀幕增幅,最直接原因就是重復建設、盲目投資。誰在為中國電影發展與影院發展的不等式買單?大部分都是盲目往里沖的人。”陸遙認為,“銀幕數量增加不僅沒把票房這塊蛋糕做大,反而把蛋糕越分越薄,單塊銀幕的產值下降明顯。”他以重慶某商圈為例,“去年這一地段有5家影院,銀幕數是47塊,比2010年增加了52%,座位數增加47%,去年的票房是1.1億,單座位產值是1.9萬,比2010年的2.9萬下降了35%,這種逆向發展不等式是存在的。”
“現在大家都往含金量最高的商圈擠,有很多影院開業不到一年就關門了,重慶特別明顯。”他建議國家應該對影院建設進行宏觀調控,“過去在北京,投資一塊銀幕補貼50萬,現在不給補了,除非是建在一些沒有影院的社區才可以拿到補貼,這種宏觀調控是應該的。”
一部電影城鄉兩種命運
“現在影片越來越多,影院越來越多,如果還是按原來的一窩蜂式的發行很多影片都是炮灰,必須細分市場。”劉嘉認為網絡發行和新媒體發行,對制片的刺激作用挺大,“去年網絡發行價格飆升非常快,這使投資人比較受鼓舞,覺得找到了電影多渠道風險的分攤。”但樂視影業總裁張昭卻認為網絡發行尚未成熟,“去年互聯網價格的暴漲純粹是公司商業運作的行為,根本不代表整個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成熟。”
在電影發行過程中,宣傳推廣成本也在高速增長,張昭認為這恰恰是網絡大顯身手的時機,“推廣成本過高會造成大量的中小片進不了影院,互聯網的平臺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通過微電影,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去了解觀眾,與觀眾建立溝通,這些對電影發行甚至創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會長耿西林指出,農村市場其實潛力巨大,“去年主流影院放映100多萬場,但農村放映了700多萬場。”他以電影《舉起手來》為例,“這部片子城市發行不怎么樣,但是農民喜歡,已經演了30多萬場。去年農村放映這一塊,光我們發行的這部分總票房就有6000多萬,分給片方大概是4000萬多一點,所以現在也吸引一些片方,特別是有些片子在城里不行,在農村反而很受歡迎,特別是戰爭片、動作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