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建設帶動四個替代 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2014/3/10 11:36:1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城鎮化建設帶動四個替代 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又是一年一度兩會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經濟增速目標定為7.5%,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告別超高速增長的青春期,進入次高速增長的青壯年期。未來10年,中國經濟需要完成戰略轉型,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實際上,經濟增速放緩不可怕,可怕的是改革止步不前。現在的問題不是改革動力不足,而是改革阻力太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通過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公正,推動中國經濟戰略轉型,把改革紅利、內需潛力、創新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并且使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新提升,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經濟戰略轉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筆者認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在于實現“五個替代”。
消費替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過去三十年,投資始終是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推動力,由此帶來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國內消費不足也成為阻礙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中可以看出,消費替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但必須注意的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替代投資的消費必須是居民消費而非政府消費。否則,由政府消費替代政府投資不僅無法解決當前已經非常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更會惡化日益擴大的居民收入差距,最終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這無異于飲鴆止渴。
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可以有效促進國內實現充分就業,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通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財稅體制,讓居民“有錢花”;建立健全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核心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居民“敢花錢”;合理引導居民消費,改善居民消費結構,讓居民“會花錢”。最終實現消費替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推動中國經濟戰略轉型。
內需替代外需成為應對國際形勢變化的主要措施
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此中國制造遍布全球,中國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各大經濟體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其中以歐美日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所受影響最為嚴重。歐美日的經濟衰退使我國的外部環境在近幾年急劇惡化,外貿紅利走到盡頭,2013年我國外貿依存度下降到45%,靠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另一方面,我國國內巨大的消費潛力尚未挖掘,國內許多新興產業和新興市場也存在大量的投資機會。此時刺激內需增加,推動內需替代外需,有助于我國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減少外部需求變化對我國宏觀經濟帶來的沖擊,實現宏觀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服務業替代制造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向
長期以來,我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始終保持在50%左右,且多數年份高于50%,第三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明顯不足。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多在70%以上,個別國家甚至更高。在一國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制造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是必要的。但是,依靠制造業拉動經濟增長會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同時這種經濟發展方式往往要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已經基本消失,此時迫切需要發展服務業,尤其是以金融業、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此外,服務業替代制造業不僅能夠推動產業升級,還能改善我國的就業結構,緩解就業壓力。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可以吸收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有效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為我國培育穩定的中產階級提供經濟基礎。
低碳替代高碳成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目標
我國在扮演“世界工廠”這一角色的過程中雖然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過度依靠低端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發展模式給我國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近幾年,環境惡化的信號頻頻出現,各類自然資源的儲量也已經逼近紅線。今年2月下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81萬平方公里的地區被持續多日的重度霧霾所籠罩就足以說明問題。目前中國生產和消費了全球50%以上的煤炭、鋼鐵、水泥等,以鋼鐵產業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重化工業已經難以繼續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因此,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國必須盡快調整當前的產業結構,將實現低碳替代高碳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目標,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淘汰各類重化工業和落后產能,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城鎮化替代工業化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抓手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戰略轉型關鍵時期,面臨著居民消費不足、產能過剩、收入差距過大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加快城鎮化建設可以有效地應對這些難題,幫助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3.73%,如果按每年城鎮化率增加1.2個百分點測算,十年后將有2億農民走進城市,加上現有2.5億農民工,未來十年城鎮新增人口將接近5億。推進城鎮化建設有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城鎮化建設不僅可以增加居民消費,改善居民投資結構,同時可以帶來巨大的公共服務需求,包括交通、建筑和醫療服務的智能化等諸多領域會涌現出大量的投資機會,起到消化過剩資本和過剩產能的作用。推進城鎮化建設有助于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新市民的增加會增加中等收入群體,縮小當前巨大的收入差距,形成橢圓形的收入結構。穩定而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不僅有助于社會穩定,更可以幫助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防止中國經濟出現“拉美病”。需要指出的是,城鎮化是要實現沒有水分的城鎮化,其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統一化,能夠安居樂業,活的有尊嚴、有保障。這就需要推進包括戶籍制度、財政制度等多項與之相關的制度改革。總而言之,新四化是未來政府發展經濟的主要抓手,城鎮化則是抓手之抓手,主導中國經濟戰略轉型。
此外,以城鎮化替代工業化可以降低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可以促進整體經濟協調平穩發展,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未來10年,中國經濟可以通過推進城鎮化建設帶動上述四個替代的發展和轉變,實現新一輪的持續增長,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中國車企或掀起新能源汽車海外并購熱潮
- 下一篇:加快發展特高壓電網利于緩解霧霾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