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2014年各大國家生物醫學突破進展
2015/1/6 14:43:1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美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室發現了除X、Y染色體以外的另一種決定性別的亞基因單位,失去它果蠅會變成雌雄雙性體;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利用RNA分子首次在試管中造出具有“交叉手性”的酶,即以原始RNA鏈為模板復制出原版本的鏡像,也可以利用鏡像復制出原始RNA鏈。
在細胞學領域,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開發出一種機器人式的“納米生物間諜”,能從單個活細胞內提取出樣本進行RNA或DNA測序,而不會殺死細胞;該校舊金山分校不經過誘導多能干細胞轉化環節將人類皮膚細胞轉化為成熟的全功能肝細胞,移植到肝功能衰竭小鼠模型體內能自行蓬勃生長;索爾克研究所通過“間接譜系轉化”法將人類皮膚細胞直接變成可移植白細胞。先進細胞技術公司使用與克隆“多利羊”類似的體細胞核轉移技術,在實驗室中首次用成人皮膚細胞克隆出干細胞;紐約干細胞基金會研究所首次用糖尿病患者的DNA克隆出與其DNA匹配的胰島素分泌細胞;科學家還在實驗室引導人類干細胞發育成“微型胃”,具有腺體結構還能容納腸道菌。
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計劃開展一項為期4年的記憶刺激技術研究,開發記憶植入體放入腦中幫受傷士兵或老年癡呆癥患者恢復記憶;DARPA還與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合作,研發出探究人腦神經結構與功能之間聯系的腦研究技術;華盛頓大學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并用電擊第一次關閉了人的意識;此外多家單位研究人員還發現,腦中一個特殊部位具有信息“交換臺”功能,能引導來自外部和內部記憶中的信號;塔夫茨大學成功創建出三維腦狀組織模型,功能和結構特征類似于大鼠腦組織,可用于研究腦功能,開發治療腦功能障礙新療法。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里克?貝齊格的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光學顯微鏡,能以近實時速度拍攝活細胞活動的三維高清圖,跟蹤觀察個體蛋白質運動、受精卵發育、細胞分裂時細胞骨架的生長和收縮。
在生物醫藥研究方面,波士頓大學與麻省總醫院共同開發出人工胰腺設備,可與智能手機連接幫助患者調節血糖,有望讓Ⅰ型糖尿病患者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國家衛生院開發出自體免疫疾病新療法,可在動物體內誘導出免疫調節細胞,有望最終攻克自體免疫疾病;伊利諾伊大學找到天然抗生素乳酸鏈球菌的功能結構,有望帶來上千種具有醫用價值的類似分子;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發現了一種給抗生素“升級”的新方法,可制造“加強版”抗生素,能使青霉素重拾昔日風采,有效抑制超級細菌。
在艾滋病、癌癥和埃博拉等重大疾病研究領域,科學家完全弄清楚了艾滋病病毒表面突起的結構及其與人體細胞融合前后的動態變化,這些突起是它感染人體細胞的關鍵;坦普爾大學用CRISPR/Cas9基因剪輯技術首次成功地從人類細胞中徹底清除了潛在HIV-1病毒,朝永久治愈艾滋病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借助基因編輯技術,用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培育出能對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白細胞,還可以培育成其他血細胞,有望成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新方法。
哈佛大學韋斯仿生工程研究所開發出治療乳腺癌的新方法,無需手術、化療或放療,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小鼠乳腺腫瘤癌變;耶魯大學發現了一種由海洋細菌產生的物質lomaiviticinA能通過破壞DNA的方式殺滅癌細胞;其他研究人員還發現一種生活在土壤中的致病細菌能使實驗狗體內腫瘤縮小,且不會侵襲周圍健康的富氧組織。
在埃博拉病毒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方面,多家生物制藥公司已研制出多種治療藥物,但進入市場還有待進一步臨床試驗;埃博拉病毒疫苗人體臨床一期試驗獲得成功,進入二期臨床試驗準備。
此外還有反面消息,科學家利用在野鴨中傳播的流感基因片段,制造出與“西班牙流感”極相似的致命病毒,盡管研究人員認為這有助于應對下一場流感大流行,但該實驗被一些人批評為“魯莽”“瘋狂”和“危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