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實體零售現關店潮 中國商業如何布局“新常態”
2015/1/6 14:43:2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圣誕節、元旦期間,各大商場奇招競出,顧客增長明顯。但如今,網購已成為年輕群體的重要消費方式,2014年“雙十一”“雙十二”以來的一連串網絡購物狂潮,無論成交額圣誕節、元旦期間,各大商場奇招競出,顧客增長明顯。但如今,網購已成為年輕群體的重要消費方式,2014年“雙十一”“雙十二”以來的一連串網絡購物狂潮,無論成交額還是包裹量都刷新了去年同期的紀錄。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上半年的百貨商店、超市、購物中心等實體零售商店關閉的門店超過了160家,創歷史之最。
電子商務的繁榮深刻改變著我國的商業生態,中國商業經濟該如何面對互聯網環境帶來的“新常態”?
商業模式要革新
由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降低,運營效率提高等優勢,傳統經營模式受到了電子商務的巨大沖擊,但目前來看轉型之路仍緩慢而艱難。2014年“雙十二”期間,一些城市的各大商場將大型促銷活動復制到線下,開始與電商爭奪消費市場,已見其改變現狀的嘗試。
同時,連鎖經營模式原有優勢弱化。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司長向欣指出,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發展,連鎖經營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但是電子商務的發展開始使其市場收縮,競爭力下降。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普華永道聯合發布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3年中國國內上市零售企業經營利潤率從5.3%下降至3.9%,中國連鎖百強企業中已有59家傳統零售商家開始網絡經營。
“阿里巴巴的市值超過沃爾瑪可看作是一個重大的標志性、歷史性事件,這說明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取代連鎖店模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指出,沃爾瑪雖然也在做電商,但由于在傳統連鎖店上投入太多,要想擺脫傳統的經營模式困難重重,而阿里巴巴就沒有這些包袱。
“如果我們傳統的百貨店和超市,不應用互聯網、物聯網的一些信息技術,不提高整個物流系統的供應鏈運營技術,我們真的就會變成‘試衣間’,變成新的商業領域的‘恐龍’,永遠消失。”向欣說。
流通企業要轉型
國家郵政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1月11日至16日,全行業共處理快件5.4億件,比2013年同期增長56%;12月12日當日僅淘寶網產生包裹總數就超過5000萬件,比2013年同期增長41%。隨著網絡購物的熱潮,物流和配送在流通領域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18%~20%,而發達國家只有8%。”鄭新立認為,應借助于先進的供應鏈理論,借助于互聯網,把物流業盡快做大做強,降低流通成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網絡零售、供應鏈服務企業的興起以及各類新興業態,對傳統流通企業提出了轉型升級的挑戰。對于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與傳統優勢結合。“互聯網改進了傳統產業的業務流程,是提升效能及營銷的工具,但是互聯網不能代替產品創新、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和供應鏈管理。”香港馮氏集團總經理張家敏說。
向欣指出,傳統流通企業應該充分發揮已有的網點資源、品牌信譽等優勢,基于互聯網思維,加快模式創新,集成消費者驅動、大數據支撐、供應鏈快速反應、網絡化協作等重要的流通要素,走信息化、融合化、品牌化、網絡化的發展之路,才能在新時期流通發展中繼續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