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11月大連船舶出口情況及特點分析
2015/1/6 14:43:2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據海關統計,今年1-11月大連關區出口船舶82.9億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5%。基本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一、今年1-11月大連關區船舶出口的主要特點據海關統計,今年1-11月大連關區出口船舶82.9億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5%。基本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
一、今年1-11月大連關區船舶出口的主要特點
(一)11月當月出口值激增。下半年以來,大連關區船舶出口波動不斷。其7月、9月出口值接連創造歷史新低。11月當月出口10.4億元,同比增長2.6倍,環比增長1.2倍。
(二)香港和東盟為主要出口市場,對澳大利亞出口激增。今年1-11月,大連關區對香港地區出口船舶31.5億元,下降56%,占同期大連關區船舶出口總值的38%;對東盟出口25.1億元,下降41.3%,占30.3%。同期,對澳大利亞出口10.8億元,占13%,去年同期僅為5062.7萬元。
(三)國有企業出口超7成。今年1-11月,大連關區國有企業出口船舶59.9億元,下降42.9%,占同期大連關區船舶出口總值的72.2%。同期,外商投資企業出口21.1億元,下降63%,占25.4%。
(四)集裝箱船出口激增。今年1-11月,大連關區出口集裝箱船48.9億元,增長2.3倍,占同期大連關區船舶出口總值的59%。同期,出口散貨船23.5億元,下降76.1%,占28.4%;出口液貨船6.2億元,下降85.8%,占7.4%。
二、今年1-11月大連關區船舶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我國造船完工量下降、利潤收窄影響船舶出口。今年以來我國造船企業受全球經濟增長趨緩、航運市場低位徘徊的影響,新船價格上漲受阻,重點監測企業經濟效益下降,船舶市場形勢嚴峻。數據顯示,2014年1-10月全國造船完工284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8.2%;全國完工出口船244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6.5%。同期,87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00億元,同比增長11.6%;利潤總額受到個別企業大幅虧損的影響僅為43億元,同比下降9.3%。
(二)國際航運業運力過剩問題依舊,間接影響我國船舶出口。今年下半年以來,BDI(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呈現震蕩下行態勢,曾多次跌至1000點以下。12月1日BDI指數為1137點,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比今年初的高點下降46%。究其原因,BDI指數主要受累于BCI(波羅的海海岬型指數)指數的下降,而海岬型船正是運輸鐵礦砂的主要船種。今年以來,鐵礦石市場供過于求矛盾突出,其價格已累計下跌43%。鐵礦石市場的持續下行是導致該指數下降的首要原因。BDI指數跌勢不減,全球航運業寒冬依舊,將一定程度影響我國船舶出口。
三、我國造船業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全球新船訂單下降,中國船企受沖擊顯著。數據顯示,截至10月,全球造船業新船訂單量為1498艘,948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6%。新船訂單總額估計832億美元規模,下降23%。同期,Clarkson新造船價格指數為138.8,連續3個月持續下降。與此同時,中國船廠在全球造船市場上逐漸處于主導地位,所占份額已經達到41%。截止10月底,中國船廠僅獲得691艘新船訂單,總運力達到1320萬載重噸;而2013年全年中國船廠接獲訂單量達到1322艘,共2480萬載重噸。受困于全球新船訂單下降,中國船企寒冬仍將繼續。
(二)船市“變臉”海工裝備業現風險。當前,北美頁巖氣行業的繁榮發展正在引發全球石油市場的一場大變革。業內人士表示,這場革命的深入不僅將改變全球能源市場的供需關系,也進一步影響到全球造船和海洋石油開采等相關行業。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進一步下跌,海工市場面臨風險。本月,美孚與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提前終止了5艘海工支援船(OSV)的租船合同;同天,瑞典海工船東VikingSupplyShips旗下3艘三用工作船(AHTS)租約也被提前終止。據悉,目前建造包括三用工作船、平臺供應船等常規OSV的中國船廠已經超過60家,手持相關船型訂單更超過300艘,全球超過一半的OSV都在中國船廠建造,海工市場的持續下滑對OSV市場的影響,尤其是對中國船廠的影響將非常巨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