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土地調控市場化起步 樓市主弦律仍是去庫存
2015/1/9 11:58:2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業界常常喜歡用面粉和面包來比喻地價與房價之間的關系,地價上漲推動房價上漲;土地供需情況也將影響房價。
21世紀宏觀研究院通過梳理2014年全國300城的土地數據,基于土地政策方向和市場趨勢,透析2015年地市和樓市的反映。
一、2014年土地市場特點
根據21世紀宏觀研究院的研究,2014年,全國的土地市場呈現如下特點:
1.受樓市下行的影響,2014年,土地市場呈現下行趨勢,土地成交減少,低溢價率成為主流。
2014年,全國300個城市共成交土地27907宗,同比減少28%;成交面積104032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1%。
其中,住宅用地7941宗,同比減少35%,成交面積35377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6%;商辦類用地5363宗,同比減少29%,成交土地面積15917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1%。
從賣地總額來看,全國300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同比下降27%,總額為23412億元。
從溢價率來看,低溢價率亦成為主流,2014年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平均溢價率10%,較2013年同期下降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類用地平均溢價率12%,同比下降7個百分點。這亦證明在市場下行階段,房企拿地更趨于理性。
2.受不同城市、同一城市不同區域樓市分化的影響,土地市場分化也日趨明顯。
2014年,全國300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同比下降27%,總額為23412億元,其中10個重點城市占比約為40%,較2013年增加7個百分點。
從全國40個大中城市土地出讓收入來看,一線城市宅地出讓金達3438億元,創造歷史記錄,僅9個城市出讓金高于2013年同期,廣州、深圳漲幅均在20%左右,北海、呼和浩特兩城市延續上半年下跌趨勢,同比降幅均超過65%,地市分化現象仍比較明顯。
3.房企逐步回歸至一線城市,一線城市量跌價漲。
得益于“9·30房貸新政”和央行降息等利好,一線城市領先全國土地市場率先復蘇。
近五年相比,2014年一線城市的土地成交量創五年新低,但成交均價則是五年新高。
2014年,一線城市共推出土地833宗,推出土地面積3665萬平方米,同比減少26%;成交方面,共成交土地772宗,成交土地面積3401萬平方米,同比減少27%;樓面均價7705元/平方米,同比上漲41%;平均溢價率為25%,但比2013年同期下降7個百分點;土地出讓金為5068億元,同比減少3%。
從地王地塊來看,無論從總價還是單價地王項目,一線城市均排名榜首,其中,排名前10的單價地王全部出自北京和上海;排名前10的總價地王,一線城市共有7宗地塊上榜。
4.土地制度向市場化傾斜長效機制改革起步。
在房地產市場供需關系逆轉之時,2014年,各地也適時調整房地產調控政策,限購、限貸等行政調控手段逐步退出,且注重完善住房、土地、財稅、金融等各方面政策,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起步。
與此同時,對房地產市場影響深入土地制度改革建設也同步完善,比如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設計研究工作,進一步細化完善養老用地、鐵路用地等方面差別化的土地政策;出臺《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等多項土地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
基于2014年的土地市場的特點,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2015年,土地市場調控將趨于市場化,行政干預將淡化,與此同時,不同城市間的土地市場將繼續分化,一線城市將仍被市場追捧,保持量跌價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