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國乳業市場行情走勢分析
2015/1/16 21:31:4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這一年,中國一掃120年前的甲午厄運,中國的內政外交都在走上正軌。在這樣昌盛的國勢面前,大家關心的都是釣魚島、APEC、南海等等,乳業成了小事,少有人關注和反2014年,馬年,農歷甲午年。
這一年,中國一掃120年前的甲午厄運,中國的內政外交都在走上正軌。在這樣昌盛的國勢面前,大家關心的都是釣魚島、APEC、南海等等,乳業成了小事,少有人關注和反思。
但也有人不斷發聲,呼吁中國乳業需要“頂層設計”。時至年末,回顧2014年的大事小情,“中國乳業俱樂部”聯合北京普天盛道企業策劃公司評選出中國20大乳業新聞,就乳業的具體問題和大家共同探討。
風來了:迎風而上還是避風取暖?
2014年乳業最大的風,莫過于中國乳業集體出國,新西蘭、澳洲、歐洲、美國,到處都有中國人拿著大把的錢砸向當地市場。
中國乳業并不強大,還沒有形成產業化鏈條一體化的格局。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中國乳業還是個半拉子工程,急需資金。尤其是產業鏈上游還需要大力發展。
可為什么中國乳業要去國外發展呢?我想,大家一定不是為了去新西蘭、澳大利亞、愛爾蘭、美國等地區捧場。根據普天盛道的研究分析,這其中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國外牛奶成本低;第二,國外牛奶價格相對穩定;第三,國外的政策穩定。
每每看到中國大量的企業走出去投資,我不知道該欣喜還是憂慮:欣喜的是,中國乳業企業正在走出去有利于具備國際眼光;憂愁的是,大規模地走出去在某些方面反映了中國乳業的產業模式存在的問題。
中國乳品行業是不是安全的?
無論政府和企業,我想大家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那么,為什么這些企業不在中國大力發展養殖?答案是國外的成本便宜。那么,國外的原奶為什么便宜呢?有人說,中國不適合養牛。那么,中國為什么不適合養牛呢?答案是中國的苜蓿和精飼料是進口的,成本很高,一噸苜蓿草現在價格在3200-3500元。
很多人分析到這里,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不適合養牛。這也是2014年大多數企業要走出去的理論基礎。問到這里,沒法再提問了,可是問題卻更大了。
普天盛道法分析發現:中國的乳業的快速發展的大約是從2000年開始的,先是以蒙牛為首的“先有市場、后有牧場”模式奏效,使得老老實實養牛的企業普遍遭遇模式擠壓。隨后在2008年全行業因為這個模式的后遺癥遭遇重創,以三鹿破產的代價平息了內患。但是,15年過去了,“重市場、輕牧場”的問題還很嚴重,至今沒有形成牧場和生產企業的利益共同體,所以中國乳業的發展是割裂的。這種割裂造成了生產企業是短期思維,牧場也是短期思維。在這種戰略思維下,哪里有什么產業意識,更談不上成本降級和奶價穩定。
這是中國乳業發展模式中最大、最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一方面導致中國大型乳企去國際上尋找低成本、價格穩定的奶源,一方面導致國內養殖模式的短期行為和畸形發展。而這種短期行為進一步刺激了中國奶源的不穩定性,進而進一步導致大量企業走出去。
而短期行為和畸形發展,集中體現在最近5年。在最近幾年,中國的養殖模式,動不動就是萬頭牧場,甚至是幾萬頭牧場,其中核心原因是大動作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能得到資本的青睞。在資本的參與下,中國的奶牛養殖成了一場資本游戲。幾乎所有的養殖企業在養牛開始,所想的就是3年、5年后在股市上圈錢。而現代牧業、輝山乳業、圣牧等依靠奶源上市賺的缽滿盆滿的模式更是刺激了不少后來者。這也就是摩根、高盛等全球著名的投資公司為什么在中國養牛的原因。
中國到底適合什么樣的奶牛養殖模式?這不是天問。答案就在眼前。但這卻是一個關乎土地流轉、政府支持、行業變革、企業投資安全的話題,也關系到數千萬農民的致富問題。沒有長期打算的養殖、沒有長期打算的企業、也沒有長期打算的有關部門,中國的乳業沒有未來。
而這種惡果在2014年其實已經有了端倪,2008年中國奶粉進口10.09萬噸,2013年達到85萬噸多,2014年估計會在130萬噸左右。120萬噸按照1比8還原成原奶,那就是960萬噸牛奶,按照4元/kg計算,那就是384億元的交易額。384億交易額對于中國農民意味著什么?那是多少人就業和致富啊!
2008年的三聚氰胺,把中國人打醒了,但是我們并沒有深入反思行業發展模式,而是更加短視。尤其是2013年到2014年奶價的大起大落,倒逼中國企業放棄在中國經營奶源而走出國門。這不僅是中國乳業的悲哀,也是中國的悲哀。這股風潮得不到轉變,中國乳業未來一定會喝下自己親手釀下的這杯鴆酒。
雨:雨過天晴,就一定有彩虹嗎?
在中國企業發瘋一樣出去找奶源的時候,外資企業和國外資本卻雨一樣進入中國。他們太需要中國的合作伙伴了。
商業就是商業,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是全球未來10-20年全球乳業的黃金市場。我們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可以增長。從2000年到2007年,行業銷售額年增長平均在30%,最近幾年來,平均在15-18%。有資料顯示,中國人均消費液態奶從2000年的1kg到2012年人均15.9kg,12年增長15.9倍。2014年估計全國銷售是3000多億,綜合所有乳產品,按照當前的量價關系和每年增幅10-15%計算,10年內中國乳業的產值可能達到6000以上,未來10年還有3000多億的機會等待著全球企業來挖掘。
按照普天盛道的行業研究,中國乳業在液態奶領域有催生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企業的機會,而在奶粉領域,有催生年銷售額超過200億企業的機會。伊利、蒙牛很有可能利用這次幾乎進入全球行業前三,而光明等企業也可能因此進入全球前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外資乳品企業誰占據了中國市場,誰就是未來的全球老大。
在中國液態奶市場,外資已經布下奇兵,靜待中國巴氏奶風生水起。而在奶粉市場,國際貿易正在導致中國的養殖業大起大落。這種大起大落的代價是,中國乳業養殖幾乎在2009年到現在沒有太大增長。原料奶沒有增長而消費量增幅較大就意味著原料貿易短缺。原料貿易越短缺,我們的市場越受貿易影響就越大�?梢哉f,中國乳業已經走進了被貿易左右的怪圈。這個怪圈不突破,中國當前的所有乳品企業的咽喉都被外資卡著,而2014年中國大量資本出國投資,也是想從戰略上獲得一點喘息。
在大旱之年,雨是社稷的乾坤丸;在春天,春雨貴如油;可是在中國乳業還沒有修好堤壩的夏天,暴雨所至,那就可能是泥石流。
2014年年初中國乳業還在奶荒,價格在5元/kg以上居高不下,還沒有到第二季度,所有養殖戶就都在為奶發慌,伴隨著恒天然拍賣價的持續的下跌,中國原奶的價格也一路下滑。現在,眼看著接近成本的奶價和到期的合同,很多養殖企業連哭的眼淚都沒有了。我們很多企業走出去了,還沒有在國外建設好自己的堡壘,卻在國內的后院全起了火。這是中國乳業的悲劇。
這是缺乏產業政策的睿智和有關部門不作為導致的行業怪圈。所以,我曾經發文章說:“中國原奶的價格不是中國政府決定的,也不是中國企業決定的,而是奶粉貿易決定的。新西蘭奶牛打個噴嚏,中國乳業就感冒。”
大雨所至,一片狼藉。所有的養殖企業都在痛定思痛。可以想象的是,未來2-3年,中國液態奶企業數量會激增,大量的養殖企業要回頭做巴氏奶。而在我看來,這些企業可能是中國現在正在走向國外投資的企業的掘墓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美國連鎖行業5大發展趨勢分析
- 下一篇:銀川至曼谷直飛航班開通 全程僅4小時20分鐘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ぜ刮幕黝}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