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國際物流發展分析及2015年發展趨勢展望
2015/1/24 8:33:5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2014年,全球物流業迎來新機遇,全球物流市場的中心正在由美洲和歐洲向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轉移。韓國大韓商工會議所日前預測:亞洲的第三方物流市場到2017年,2014年,全球物流業迎來新機遇,全球物流市場的中心正在由美洲和歐洲向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轉移。韓國大韓商工會議所日前預測:亞洲的第三方物流市場到2017年,將保持年均8.9%的增速,中國的增速將達到14.1%,印度為12.3%,中國與印度兩國物流市場的增長率將保持領先態勢。
縱觀2014年國際物流動態,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物流合作全球化,國際物流渠道全面打開,中國物流與全球接軌。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之后,謀求亞太經濟一體化、共筑亞太夢想成為國際議論的焦點,而實現的關鍵在于“亞太物流一體化”�!皝喬锪饕惑w化”將積極推進亞太自貿區建設,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供應鏈的合作。此外,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遞有限公司(DHL)擴展了其通過認證的Thermonet全球設施網絡,計劃在美洲建設13個站點,針對生命科學和保健行業推出服務;國際快遞巨頭UPS收購美國電商服務和快遞公司i-parcel,提前布局全球跨境電商業務,收購后使公司在英美等地的跨境業務更加便利;TNT快遞宣布在德國漢諾威提供空運服務,并將開發建設荷蘭埃因霍溫國際新站點,為醫療保健和高科技產業客戶提供服務,進一步拓展歐洲市場;中海集運與法國達飛海運和阿拉伯聯合航運簽署合作協議,三家集裝箱班輪運營商在亞歐航線、泛太平洋航線和亞洲—地中海航線三條東西向的主干線上展開共同投船、艙位互換和艙位買賣等形式的合作;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發布2014~2033年商用航空市場預測報告,預測到2033年,亞太地區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運輸市場,占全球客運周轉量的40%;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向縱深推進,物流陸路通道不斷擴展,中國與東盟已有近10條重要陸路貨物運輸通道進行互聯互通,有力推動了雙方經貿合作。
網絡覆蓋全球化,物流配送貨物種類越來越齊全,配送能力越來越強大。2014年,美國兩大快遞業巨頭UPS和聯邦快遞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快遞業從業執照,UPS宣布新增中國至歐洲集裝箱整箱鐵路貨運業務,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又增加一條連接紐帶;澳洲乳業公司Dairy Connect NSW、乳業合作社Norco和國際出口咨詢公司PGS發表聯合聲明,稱澳洲已成功將1000升鮮奶通過冷鏈物流運至中國;因美國站點部分物品分類有所變更,eBay對國際物流政策做了相應調整,使用美國海外倉的中國賣家在物流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權;亞馬遜美國、德國、西班牙、法國、英國和意大利這6大站點開通直郵中國服務,提供總計8000多萬種國際選品供中國消費者選擇;日本快遞物流公司宅急便與中國郵政聯手推出“日本網購中國配送業務”,中國消費者在網上買日本商品,最快3天就能送達。
服務創新個性化,國際物流的新增業務和增值服務增多,國際物流市場競爭加劇。如荷蘭郵政推出晚間包裹快遞服務;聯邦快遞推出全球退件服務以簡化全球退件流程;谷歌也在拓展會員制的快遞服務;曾被世界銀行稱為“世界物流冠軍”的德國,其強大的物流能力不僅體現在貨物運輸能力上,還體現在其增值服務方面,包括采購代理、融資、代收貨款、報檢通關清關一體化服務等,德國制造業企業專注于產品研發,而把一些標準材料和零部件采購通過合約物流形式外包給物流公司;DHL宣布在“蓉歐快鐵”上推出鐵路運輸溫控服務;亞馬遜開始在紐約等地區推行生鮮配送服務;“優選國際”與順豐優選定位保持一致,主打更高附加值的食品領域;中國的綠農達公司提供生鮮品源產地直供、全程冷鏈、保證新鮮……為提升競爭力,各物流企業推出各具特色的個性化服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ぜ刮幕黝}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