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全文)
2015/3/31 8:32:2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
國辦發〔2015〕14號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精神,促進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進一步優化配置,提高服務可及性、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指導各地科學、合理地制訂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制定本規劃綱要。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現 狀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由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等組成的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截至2013年底,我國有醫療衛生機構97.44萬個,其中醫院2.47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1.54萬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12萬個;衛生人員979萬名,其中衛生技術人員721萬名;床位618萬張。每千常住人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4.55張、執業(助理)醫師2.06名、注冊護士2.05名。2004—201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由每年39.91億人次增加到73.14億人次,年均增長6.96%,住院人數由每年6657萬人增加到1.91億人,年均增長12.42%。
但是,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與布局不合理、服務體系碎片化、部分公立醫院單體規模不合理擴張等問題依然突出。
一是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相比,醫療衛生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有待提高。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護士數、床位數相對較低。執業(助理)醫師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比僅為45%;注冊護士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比僅為10%。
二是資源布局結構不合理,影響醫療衛生服務提供的公平與效率。西部地區醫療衛生資源質量較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中西醫發展不協調,中醫藥(含民族醫藥,下同)特色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發展相對滯后。公立醫療機構所占比重過大,床位占比近90%。資源要素之間配置結構失衡,醫護比僅為1∶1,護士配備嚴重不足。專科醫院發展相對較慢,兒科、精神衛生、康復、老年護理等領域服務能力較為薄弱。
三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碎片化的問題比較突出。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機制不健全、缺乏聯通共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合作不夠、協同性不強,服務體系難以有效應對日益嚴重的慢性病高發等健康問題。
四是公立醫院改革還不到位,以藥補醫機制尚未有效破除,科學的補償機制尚未建立,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規模、競相購置大型設備、忽視醫院內部機制建設等粗放式發展問題,部分公立醫院單體規模過大,擠壓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社會辦醫院的發展空間,影響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體效率的提升。
五是政府對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宏觀管理能力不強,資源配置需要進一步優化。區域衛生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權威性與約束性不足、科學性和前瞻性不夠等問題,規劃的統籌作用和調控效力有待增強。
第二節 形勢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面臨新的歷史任務,要在“病有所醫”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我國經濟社會轉型中居民生活方式的快速變化,使慢性病成為主要疾病負擔。預計到2020年我國人口規模將超過14億人,隨著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服務需求將進一步釋放,醫療衛生資源供給約束與衛生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將持續存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2013年達到53.73%,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公共服務二元結構矛盾日益凸顯。2013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2.45億人。被納入城鎮人口統計的2億多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尚未與城鎮居民平等享受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同時,隨著中小城鎮快速發展,人口加速聚集,到2020年要推動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部分地區醫療衛生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醫療衛生資源布局調整面臨更大挑戰。
截至2013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02億人,占總人口的14.90%,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長。同時,隨著近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大量青壯年勞動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提高了農村實際老齡化程度。老齡化進程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隨,與經濟社會轉型期各類矛盾相交織,醫療服務需求將急劇增加。老年人口醫養結合需要更多衛生資源支撐,康復、老年護理等薄弱環節更為凸顯。實施單獨兩孩生育政策后,新增出生人口將持續增加,對包括醫療衛生機構在內的公共資源造成壓力,特別是大中城市婦產、兒童、生殖健康等相關醫療保健服務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同時,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優化醫療衛生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提供了條件,必將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轉變。醫改的不斷深化也對公立醫院數量規模和資源優化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章 規劃目標和原則
第一節 目 標
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構建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實現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奠定堅實的醫療衛生資源基礎。
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資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標
注:省辦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舉辦;市辦包括地級市、地區、州、盟舉辦;縣辦包括縣、縣級市、市轄區、旗舉辦,下同。
第二節 原 則
一、堅持健康需求導向。以健康需求和解決人民群眾主要健康問題為導向,以調整布局結構、提升能級為主線,適度有序發展,強化薄弱環節,科學合理確定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規模及布局。
二、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優先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促進公平公正。同時,注重醫療衛生資源配置與使用的科學性與協調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三、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切實落實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責任,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大力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四、堅持系統整合。加強全行業監管與屬地化管理,統籌城鄉、區域資源配置,統籌當前與長遠,統籌預防、醫療和康復,中西醫并重,注重發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整體功能,促進均衡發展。
五、堅持分級分類管理。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醫療衛生資源現狀,統籌不同區域、類型、層級的醫療衛生資源的數量和布局,分類制訂配置標準。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著力提升服務能力和質量;合理控制公立醫院資源規模,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提高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