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農村公路養護難:技術創新也是一個辦法
2015/4/22 8:34:2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顯示,從2003年國家決定實施縣際及農村公路改造工程開始,經過10年修建,全社會完成農村公路建設累計投資超過1.7億元(全國人均投入1300元根據公開資料整理顯示,從2003年國家決定實施縣際及農村公路改造工程開始,經過10年修建,全社會完成農村公路建設累計投資超過1.7億元(全國人均投入1300元)。截至2012年底,全國農村公路里程367.8萬公里(其中縣道54萬公里,鄉道107.6萬公里,村道206.2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86.8%,是全國公路網的基礎。云南省玉溪公路管理總段總段長王新華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農村道路對農村地區的交通運輸的便捷性以及運輸成本的高低有著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農民收入,而加強道路建設與養護則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但在對外經貿大學社保中心主任李長安看來,大部分農村公路雖然修通了,但很多地區資金缺口大;養護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日益突出。中商產業研究院交通運輸行業分析師李彬認為,“加快培育和發展公路養護工程市場,建立適應市場規律的運行機制,撤消現有的公路養護道班,允許和鼓勵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養護工程專業隊或公司,參與公路養護工程項目競爭,逐步轉為具有一定規模的養護企業,推向市場。”
農村公路養護難在管理
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是公路發展的兩大課題,建設是農村公路發展的手段和前提條件,養護則是公路發展的根本保證,二者不可偏廢。河北省邢臺市路橋建設總公司工程師賈建彪曾表示,“農村公路經過10年快速建設已進入周期性養護高峰期,面對規模龐大的農村公路網,養護需求與養護資金之間矛盾愈顯突出,農村公路失養普遍。如何籌集、管理、使用好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問題,加強管養成為農村公路發展繁重而緊迫的任務,從根源上避免建成農村公路早期損壞,延長農村公路的使用壽命避免國家投入的大量資金浪費。”
與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高速公路建設模式不同,我國農村公路建設投資主要由各級政府投入。肖健指出,我國現行的公路管理體制是按照計劃經濟的要求,以及“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多年來,這種體制較好地發揮了中央和地方投資公路建設的積極性。但是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這種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體制,愈來愈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養路資金“總”缺失可引入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養路體系
目前,農村公路管養主體責任得到明確,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籌措機制初步建立,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以縣、鄉人民政府投入為主,省、市人民政府補助為輔,農村公路每年公路養護經費為:縣級道路每公里一年是6000元,鄉道每公里一年是4000元,村道每公里一年是2000元。
中商產業研究院交通運輸行業分析師李彬認為,這些資金往往只能對養護員基本工資進行保障,有的甚至連工資都無法保證,更不要說維護的管理人員和相應的養護設備了。農村道路即使出現了病害也無法及時地進行維修或者根本就無法維修,道路的穩定性無法得到保護和維持,繼續發展下去就是再進行新一輪的道路建設,如此一來資金投入不但會加大,同時也給群眾的生活以及出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道路養護,需要政府強大的財政支持,以及相關部門合理的規劃。
充足養護資金是農村公路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是衡量農村公路管養重視程度的主要指標。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供需缺口約2000億元,農村公路養護早已超出了交通部門的范疇,變成整個社會共同奮斗目標,積極爭取財政投資,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公路養護。
運輸部規劃研究院戰略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徐麗曾建議,政府要繼續加大對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的投資力度。通過政府杠桿作用協調其他行業對農村公路投入資金,使社會和諧發展;各級政府應退出競爭性領域,將退出的這部分資金轉移支持農村包括公路建設、養護在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根據地區經濟差異分檔進行財政撥付,對特困地區政府有義務全權負責養護;從交通行業內部經濟能力較強部門直接劃撥資金,縮小行業內部差距。
農村公路的玉溪經驗
農村公路資金總是不夠,怎么辦?
近期,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走訪了云南省玉溪市公路管理總段。記者發現,玉溪的經驗是以技術升級解決了部分資金不足的問題來改善維護農村公路,這也給行業以啟迪——技術創新也是農村公路維護重要的一環。
滇中玉溪,公路交通四通八達,繁忙的國省干線公路運輸線承擔著全市交通主要運力。玉溪公路管理總段負責管轄市內11條717.25公里國省干道,養護橋梁142座5846延米,玉華線、澄川線、蘭磨線公路晝夜交通流量高峰時超過28000輛次。
兩年多前,由于路況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在養護資金緊缺和不到位的情況下,如何消除社會矛盾,處治好水泥路病害這一難題成為了玉溪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玉溪公路管理總段自主研發了“熱油冷料層補法”,大膽對玉洛線、澄川線、華盤線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縫、斷板、碎板、落板、翹板、搖板等病害進行處治。王新華說,“一次性撬出破碎塊重新澆灌水泥混凝土的傳統做法的確可以從根本上處治病害,但那樣做耗資大、占道時間長、保證通行壓力大,社會影響不好。而熱油冷料層補法的成本只是傳統方法的1/15,現場施工現場就可放行車輛。處治后反復破碎的只占5%,再修補兩三次就會穩定,使用三五年不成問題。”王新華指出,在投入有限的情況下,不能一味“等、靠、要”。目前,玉溪市的農村養護道路均采用了此方法。
玉溪公路管理總段黨委書記馬建峰則表示,“農村公路的養護非常重要,通過新方法解決了相當一部分農村養護的難題,同時通過加強基層站所建設,也提高了基層養路工人的歸宿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對新農村公路做出了貢獻。”
業內人士指出,玉溪技術和管理上特點,使用石料和熱瀝青填充封阻裂縫,防止地表水滲入使路基變軟產生新的路面斷裂。對斷板、碎板、翹板也使用石料和熱瀝青進行填充和反復修補,使路況明顯改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