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手機廠商卻迎來季度負增長 手機市場趨向飽和
2015/5/13 8:33:2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09.8百萬部左右,同比下滑5.6%。隨著iOS系統與iPhone的雙向口碑提升,Android品牌則在持續低端化。主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09.8百萬部左右,同比下滑5.6%。隨著iOS系統與iPhone的雙向口碑提升,Android品牌則在持續低端化。主打性價比策略的國產手機的寒冬已經來臨。
當360、樂視、格力、美圖以及李陽、眾多明星都紛紛要做手機的時候,國產手機廠商卻迎來了季度負增長。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日前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IDC全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09.8百萬部左右,同比下滑5.6%。其中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98.8百萬部左右,同比下降4.3%。而國內智能機市場第一的寶座,卻被定位于高端窄眾市場的蘋果以1460萬部出貨量給拿下了。
這透露出的信息包括,國民整體收入提升,整體智能機市場都在趨向飽和的情況下,當許多用戶擁有多款智能手機的情況下,性價比策略已然失效,當越來越多的用戶擁有一款以上的智能機時,對新手機的選擇則更加傾向于品牌。而與此同時,擁有軟硬件一體化生態的蘋果,其品牌影響力正在擴大,其本土化策略正在進一步奏效。這意味著,主打性價比策略的國產手機的寒冬已經來臨。
國產手機迎來寒冬其原因之一在于,國產手機的發展一直依賴整條產業鏈與原材料的供應與代工廠組裝,導致硬件創新能力被壓制。即便在目前,供應鏈也依然是國產廠商無法破除的瓶頸,當集體發力“機皇”追求硬件頂配時,在上游產業鏈比如芯片、攝像頭等供應鏈環節“爭搶貨源”已經是一種常態。
但大的原因還是在操作系統層面。當幾乎所有的廠商都倒向Android,導致國產手機廠商在產業鏈上游的話語權與生態系統構建都成為空中樓閣,而在軟硬件的核心掌控層面雙向空缺的結果是,品牌一直被壓制。
而前面提到,在智能機飽和狀態下,消費者對新機購置的選擇往往更加挑剔而傾向于品牌。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研究主管湯姆·康(TomKang)曾指出,目前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滲透率已超過90%,這意味著中國幾乎所有人都已擁有一部智能手機。
在人手一機甚至一人多機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僅僅在配置參數上的少許提升,再難打動用戶購置新機,因為用戶不需要對接近同質化的設備進行周期性的更新換代,這只能造成用戶越來越多的無處安放的電子垃圾,從環保的角度來看,也是一種負累,所以,往往只有影響力的品牌在這個時候成為選擇標準。
另外,我們還看到,隨著iOS系統與iPhone的雙向口碑提升,Android品牌則在持續低端化。從基因上看,Android系統本身背負著抄襲iOS的嫌隙,當年喬布斯曾憤怒的表示要用盡生命的最后一口氣息摧毀安卓,因為喬布斯認為Android是一件偷來的產品。這源于當年谷歌前CEO現任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于2006~2009年8月三年間擔任蘋果董事,而后來其進行的Android原型機的研發與iPhone全觸屏機并無太大區別。在Android與iOS系統層面的品牌比拼上,Android已經落于下風。
相對Android開放系統,iOS封閉系統有更好的軟件權限與操作運行、進程管理機制,系統體驗方面超出一籌。而所有的國產廠商與三星、HTC品牌都處于Android陣營內,相對來講,所有廠商無論自身實力如何,頭上都頂著Android這個品牌,這些廠商無論手機做工優劣、配置高低,高端低端,都被統一稱之為Android手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