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腦科學將如何改變人類生活和工作方式?
2015/8/6 8:33:2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1960年代,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校園兩側有兩個實驗室正在創造個人計算機技術的未來——不過,它們對個人計算機技術未來的設想大不1960年代,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校園兩側有兩個實驗室正在創造個人計算機技術的未來——不過,它們對個人計算機技術未來的設想大不相同。
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創造了“人工智能”這一術語,并希望在十年內制造出能夠運行的計算機大腦。而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所帶領的增智研究中心(AugmentationResearchCenter)團隊對于用電腦代替人類卻并不感興趣,他們想要找到的是用電腦增進人類智力的方法。1968年,恩格爾巴特和他的團隊根據核心研究得出的成果,向人們進行了一場激蕩人心的演說,展示了如今的我們相當熟悉的個人計算機的基本組成部分:窗口、超文本、視頻會議、協同編輯,以及最著名的——鼠標。Backchannel頻道的主編史蒂文·萊維(Steven Levy)給這場演示起了一個著名的稱號——“演示之母”。
雖然麥卡錫對計算技術的影響非常深遠,譬如他開創性地研究了如何分享計算資源,還初步研究了自動駕駛汽車,不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卻總是時進時退。
但是如今,每當我們移動鼠標、打開新窗口、打Skype電話或者使用Slack和同事互動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直接享受恩格爾巴特所留下的遺產。
所有這些增進電腦作用的工具都用激動人心的方式改變了我們工作的方式。而且說句實話,在科技可以如何強化大腦這方面,我們還只接觸到了一些皮毛。在神經科學、生物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領域,研究人員正緩慢而又堅定地努力著,想要逆向仿制人類大腦。當然,任何關于破解大腦奧秘的論調都會激起人們心中的科幻夢(或者噩夢),讓人們想起有感知能力的機器。不過,當我們對于大腦運作的方式了解得越多,我們就越有可能開發出能夠更進一步刺激我們腦中科幻夢的工具。
我曾在硅谷一家叫做未來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Future,即IFTF)的非盈利預測機構做過好些年研究人員。在那里,我和我的同事探究了在神經科學、生物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領域,也就是大量新技術和新系統是如何使我們在工作上逐漸變成“能力更強的個人”的。這項研究中有一個環節是要挑選出一些相關信號,諸如科學上的創新突破、技術趨勢、專家意見等。這些信息本身可能會讓你吃驚地抬起眉毛,不過把它們綜合起來當做一種復雜的生態環境來觀察的話,你就能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或者趨勢。信號是一種指向未來的標識。根據那次研究,這里有三大關于未來神經科學技術將會如何改變我們工作方式的預言:
未來我們的顯示器將會根據我們的精神狀態做出反應。
文字信息過載已經成為了一種陳詞濫調,但其實好戲還在后面。
未來幾十年里,我們將會時時被數據的云霧所籠罩。為了解決這點,我們需要更加合適信息觀看者的新型顯示器。強化認知學這一交叉學科將會為我們帶來能夠被動衡量我們精神狀態、并根據我們的狀態做出反應的電腦。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CogPit平臺就展示了一種能夠感知周圍情境的飛機儀表盤,這種儀表盤可以隨時利用裝在飛行員頭盔中的腦電波傳感器改變顯示器上顯示的信息。譬如飛行員處于高度緊張的情境之下該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飛行員面前的平視顯示器上大部分的數據都會逐漸消失,只留下最關鍵的信息。
據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ugCog項目負責人、CogPit平臺創建者狄倫·施莫羅(Dylan Schmorrow)所言,技術將會“改變人們的工作環境,讓人們更容易編碼、存儲、檢索呈現在眼前的信息,從而打破人自身的一些基本局限”。
未來我們會把和Fitbit類似的設備戴在頭上來鍛煉我們的大腦。
從Fitbit到蘋果手表,可穿戴設備已經無所不在。這些可穿戴設備讓我們得以透過數據,通過我們走了多少路、睡了多少時間等信息來審視我們的生活。
許多人常常會打著“友好競爭”的旗號和其他人分享他們這些跟蹤記錄他們自身情況的數據,想要找到方法幫助他們“重新安排”他們的日常生活,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比如讓身體更加健康)。在傳感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一些公司推出了能夠測量腦電活動的腦電圖(EEG)頭帶,并且將這些設備和移動生理反饋系統相結合。IneraXon推出的Muse頭帶就會把設備記錄到的EEG數據傳送到游戲化的應用上,指導你進行冥想,并實時反饋你的表現,幫助你平息自己散亂的意識。該公司已經募集到了1720萬美金來開發這個系統。
在實驗室里,我們還能從大腦灰質中收集到更多高分辨率資料。近來,斯坦福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在人們繪制簡單圖像時,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以此了解人們的創作狀態。在另一項研究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在爵士樂手們一起進行即興創作時掃描了他們的腦活動。像這樣的研究讓我們得以一窺是什么打開了我們創作靈感的源泉,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去追蹤、改善我們的創造力、流動意識和注意力。確實,你可以想象上班時有一個“精神狀態排行榜”,你瞅一眼排行榜,就能知道哪些同事正在緊張地進行頭腦風暴、哪些同事更加專注于具體某些任務——這并不完全是癡人說夢。
“你可以把它當做是一個檢查員工意識狀態的方法。”斯坦福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神經學家梅麗娜·恩卡福爾(Melina Uncapher)說。她是我在未來研究所的一位同事,研究認知過載、工作場所和教育問題。
未來我們的辦公室也將能夠根據我們的腦電波做出反應。
恩卡福爾目前正和一個大型技術公司合作進行一項初步研究。這項研究利用移動EEG技術進行數據跟蹤,內容包括了辦公環境里從照明到自然景觀再到噪音水平的各項參數,再以此了解它們會如何影響員工的大腦、認知、效率和健康。正在準備在房間里進行一次大型頭腦風暴嗎?或許你應該換掉房間的淺色調。
“如果你想要鼓勵人們進行抽象思維,提出有創意的想法,那你應該(往房間里)注入更多的氧氣還是抽出一些氧氣?”恩卡福爾說道,“你要不要抬高房間的天花板?你是否能夠肯定自己是有一個自然的環境、一個能夠刺激員工的環境,還是一個真實的環境?如果你希望人們更加專注于工作,那是不是讓他們呆在一個天花板位置較低的環境會比較好?”
她解釋說,這項研究的目標是要創造一個“量化的工作環境”,讓你可以準確地根據不同的工作模式調整工作環境。
當然,恩卡福爾很快又補充道,幾乎所有運用于辦公場所的神經科學技術都涉及到個人隱私的重要問題。至于我們為什么要對未來進行更加系統的設想,更加正當的理由是……為了讓我們現在做出更好的決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