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將建全國性碳排放交易系統
2015/9/26 8:35:1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據《環球時報》消息,中國與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達成新合作。中方承諾在2017年推出全國的碳排放交易系統,涉及電力,水泥,鋼材等重點行業。具體的內容會在中美氣據《環球時報》消息,中國與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達成新合作。中方承諾在2017年推出全國的碳排放交易系統,涉及電力,水泥,鋼材等重點行業。具體的內容會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詳細具體的披露。參與談判的一名專家認為,這份雄心勃勃的計劃是驚人驚喜的突破,這是中美在最近5年不斷縮小分歧與增進信任后的重大合作成果。
碳排放交易概念解析
1997年12月在日本東京簽訂的《京都議定書》中提出了“碳交易”的概念。“碳交易”又稱“碳排放權交易”、“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是指在一個特定管轄區域內,允許獲得碳排放配額的排放主體將其剩余的指標拿到市場上買賣,確保區域實際排放量不超過限定排放總量的一種減排措施。從事這種排放權交易的市場被稱為“碳(交易)市場”。
2004年起,以各種排放(減排)配額為主的交易與減排項目為標的的買賣同時逐漸做大,催生了一個交易規模達1180億美元的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五年時間增長超過百倍。然而,當《京都議定書》的正式實施以及歐盟減排交易機制(ETS)第二階段同時于2009年進入第二個年份,當金融危機以摧枯拉朽之勢在諸多行業洗牌,碳排放交易市場亦不能獨善其身,尤其是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后的相關政策尚未有定論的背景之下,一切都充滿了變數。點碳公司(PointCarbon)的研究表明,盡管2009年全球碳排放市場的交易量仍能保持逆市上揚的趨勢,但整體市場規模將會下滑32%左右。
2008年之前,中國尚未出現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環境交易所。2008年7月1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碳交易所。同年8月份,北京環境交易所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成立。此后,國內多個省市設立了環境交易所。在我國碳市場發展的第一階段,主要以環境權益交易所為交易平臺。由于我國沒有強制性溫室氣體減排任務,碳市場交易主要局限于節能減排技術的交易和基于CDM項目的自愿性碳排放權交易,碳交易整體規模并不大,而且沒有推出碳排放權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
中國國內碳排放大事件
2008年之前,中國尚未出現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環境交易所。2008年7月1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碳交易所。同年8月份,北京環境交易所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成立。此后,國內多個省市設立了環境交易所。在我國碳市場發展的第一階段,主要以環境權益交易所為交易平臺。由于我國沒有強制性溫室氣體減排任務,碳市場交易主要局限于節能減排技術的交易和基于CDM項目的自愿性碳排放權交易,碳交易整體規模并不大,而且沒有推出碳排放權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
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規定建立國內的碳交易市場機制來實現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由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自此,我國碳市場發展進入第二階段。2014年9月發改委發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將繼續深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全國碳交易市場運行以后,將在確保流通的碳單位同質性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現有7個碳交易試點,實現全國市場與7個碳交易市場的兼容。目前,7個省市的碳交易試點都明確了交易范圍,設定了控制碳排放的目標,建立了碳排放的核查體系,也建立了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平臺,并開展了相關能力建設,試點進展順利,成績顯著。截至2015年3月31日,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累計成交量約2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近13億元。
2015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兩周年。作為全國首個正式啟動的碳交易試點,深圳一直在積極探索完善交易市場,目前已將636家重點工業企業和197棟大型公共建筑納入碳排放管控范圍,初步建成了多層次的碳交易市場。深圳碳交易市場活躍程度也一直位居國內前列,截至7月1日,深圳碳市場配額總成交量413萬噸,總成交額達2.05億元。目前,深圳正在加緊設計創新性交易產品,積極將試點經驗向非試點地區推廣,目標指向全國性碳交易平臺。
2015年9月23日在北京召開的“國際背景下我國重點行業碳排放核查及低碳產品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中期匯報會上的消息,在已開展的7省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基礎上,我國預計明年底啟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該項目是“十二五”時期認證認可在低碳領域滾動開展的第二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最終目標是為建立我國統一的碳排放MRV體系和建立我國碳核查管理政策提供技術支撐。項目聚焦于電力、鋼鐵、建材、化工和水上運輸5個重點行業以及建筑陶瓷、輪胎、熱軋鋼帶、板材、紡織品等5類產品。
截至目前,項目組確定了包括實施和管理行業企業碳排放核查過程、核查實施、核查工作質量保證的核查技術規范框架。已基本完成1個核查通用規范和5個特定行業核查技術規范技術體系文件的編制工作。項目實施周期3年,預計2016年完成。其構建的企業碳排放核查技術體系將在全國碳市場中發揮技術支撐作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