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物流企業“一帶一路”路線圖
2015/12/21 8:33:0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近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11月份我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4.2%,比10月份回升0.7個百分點。相關專家預計,隨著西方圣誕節以及我國春節日益臨近,物流經近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11月份我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4.2%,比10月份回升0.7個百分點。相關專家預計,隨著西方圣誕節以及我國春節日益臨近,物流經濟將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不僅僅是國內,從大的戰略層面來分析,物流企業“走出去”發展態勢同樣良好。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總人口約44億人,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按照國家戰略構想,“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加強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建設,人員交流和貨物流通將更為頻繁。
專家表示,一方面,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同物流業發展密切相關,這將給國內物流企業集群式“走出去”提供重大機遇。另一方面,隨著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物流業正朝通道化、網絡化發展,并迎來依托沿線節點城市的陸海雙向輻射物流的大規模建設機遇。
提升物流業協同能力創新經營模式
“總體來看,民營物流企業作為我國物流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些年來表現不俗。”大唐國際(上海)品牌管理咨詢集團董事長趙猛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幾年,不僅崛起了遠成、海豐國際、民生輪船、寶供物流、上海佳吉、山東榮慶、福建盛輝、天津大田、上海環世、福建盛輝等一批有實力的物流企業;而且還誕生了一大批有影響的大中型快遞企業,如順豐、宅急送、申通、韻達等。
但與此同時,我國物流業在市場競爭力、管理水平方面,與歐美國家還有著不小的差距。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配送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程加速,民營物流企業要“走出去”發展,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很多,主要表現在:第一,自身因素方面,由于其規模小、網點少、信息化程度低,企業“走出去”意識不強;第二,外部因素方面,例如人才缺、資源乏、融資難、跨區域物流市場政策不配套等。
對此,趙猛認為,當前,我國的物流企業應盡快適應角色轉換,加快企業升級,提升協同能力,創新經營模式是其發展的優先方向。
首先,要提升物流企業的“走出去”意識。配合“一帶一路”以及我國產業、產品和投資“走出去”,要有前瞻思維,在做好戰略研判的同時,抓緊戰術布局。趙猛以上海宇培集團為例對本報記者表示,“最近該集團收購了成都首個物流項目,這也有助于我國的西部物流產業‘走出去’。”
其次,要提升“走出去”供應鏈物流的服務能力。在趙猛看來,尤其是民營物流企業要滿足全球化、區域化的物流市場需求,必須向集約化、規模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一帶一路”國家覆蓋亞非歐廣大地區,東西跨度一萬多公里,地形地貌非常復雜,在其中一些地區,發展水運、鐵路和高速公路交通受環境影響很大。對比陸路和水路運輸,空中運輸則體現出很大優勢。而我國很多民營物流企業在此領域存在明顯短板,亟須加強戰略重組,優化升級,以提升“走出去”供應鏈物流的服務能力。
此外,還要冷靜練好企業內功。趙猛坦言,涉足國際物流并非易事。沿線國家人文、法律、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民營物流企業“走出去”經驗不足,盲目參與市場競爭風險很大,需要扎實提升內功基礎。僅就人力資源問題,物流從業人員的物流知識和操作技術,直接影響到企業發展。“西方國家的物流業有著一套較為完善的物流系統,而我國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系統建設還遠沒有跟上。”
趙猛坦言,我國的民營物流企業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必須通過增強競爭意識,實現服務能力、服務效率、服務質量整體提升,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和供應鏈成本,提高企業在國際平臺的競爭力。
加快物流業的信息平臺建設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國家對物流業信息化應用日益重視。
去年9月12日,國務院印發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 》,明確提出“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發展”,并提出了多式聯運、物流園區、農產品物流、制造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等12項重點工程。
今年3月7日,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同意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復》,旨在加速發展跨境電商平臺建設、為跨境電商配套提供服務。
8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發展現代流通業,鼓勵流通企業發揮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推動實體與網絡市場融合發展,支持企業建設境外營銷、支付結算和倉儲物流網絡,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鼓勵流通企業與制造企業集群式“走出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