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研究院:關于互聯網+制造業的10個觀點
2015/12/26 8:32:5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訊:12月23日,阿里研究院發表研究院資深專家游五洋的分析文章《關于互聯網+制造業的10個觀點》,文中闡述了關于互聯網+制造業會發生什么樣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訊:12月23日,阿里研究院發表研究院資深專家游五洋的分析文章《關于互聯網+制造業的10個觀點》,文中闡述了關于互聯網+制造業會發生什么樣的變革,傳統制造業企業如何擁抱互聯網倒逼的變革等熱點問題。
以下是文章全文:
互聯網對商業環節的滲透和改造是逆向的,從與消費者最近的廣告營銷端開始,進入零售、滲透進分銷環節,最終倒逼到生產制造環節,在此過程中生產方式、管理理念、生產設備、甚至原材料都將發生重大變化。關于互聯網+制造業會發生什么樣的變革?傳統制造業企業如何擁抱互聯網倒逼的變革?阿里研究基于制造業經典理論和產業邊緣發生的變革端倪,總結分析,與業內人士共同探討。
1、互聯網+制造業是倒逼出來的,其改造動力來源于下游環節
圖:“產銷消”協同升級
制造業的互聯網化是“生產-銷售-消費”協同升級中的一環,其改造動力來源于下游流通端和消費端。下游互聯網化程度(在線化、數據化)程度越高,對上游制造環節的倒逼作用越顯著。目前,圖書行業的零售端互聯網化程度最高,保守估計超過50%。所以,我們看到圖書的生產制造環節—“印刷出版”環節已經高度互聯網化,數字出版、數字發行十分普及。紡織服裝是另外一個零售端高度互聯網化的產業,行業估計在30%以上,這意味著全國每100件服裝就有30件是在互聯網上銷售出去的。可以想象,其對上游生產制造產生了多大的倒逼力量。所以,我們看到在服裝工廠里面,柔性化生產加速,生產周期縮短,生產方式和裝備都有了變化。對于大量的工業制造業企業,下游是B類客戶,這類企業互聯網+的需求更多來自企業間的協同需求,但動力依舊來自下游客戶。譬如,目前熱火朝天的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將傳感器嵌入產品上,賣給客戶后可以不斷采集數據上傳到云端。但是你可以看到,只有當客戶有這樣的需求并愿意分享數據的時候,制造端才有這樣的動力。
2、“微笑曲線”誤導中國制造業
圖1:武藏曲線
事實上,制造業并沒有那么悲觀,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與微笑曲線相反的現象。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長中村末廣提出了“武藏曲線”,即和微笑曲線相反的拱形曲線——真正最豐厚的利潤源正是在“制造”上。而2005年6月,日本《2004年度制造業白皮書》通過對近400家制造業企業的調查也驗證了,認同“制造&組裝”利潤率最高的企業非常多。而之所以中國制造業被微笑曲線所迷惑,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制造業管理水平糟糕。近20年,中國制造業在WTO外貿紅利和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下,獲利輕松,同時做房地產、金融太容易賺錢,企業主普遍不愿在制造業投入精力。中國制造業30年不僅沒有向全球輸出任何思想,反而連IE、TPS、6Sigma等成熟的制造業管理理論也極少應用。這一切導致“制造”應有的利潤遠遠沒有體現出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