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產業承載力觀察三農改革
2016/1/6 9:06:0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三農”問題,不完全是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也是農業作為產業的承載力問題。要從農業作為產業的承載力動態變化角度分析和設計農業政策。三農改革,目前面臨兩大難題,“三農”問題,不完全是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也是農業作為產業的承載力問題。要從農業作為產業的承載力動態變化角度分析和設計農業政策。
三農改革,目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農業上誰來保證糧食安全問題,誰來種地。二是種地農民如何增加經濟收入。隨著農業進步,一畝三分地上承載不了那么多的勞動力,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夾在二者之間的是農村問題,主要是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產業的承載力好比一個人挑擔子,只能挑一百斤,容納的就業人口有上限。20畝耕地只需要一個勞動力,多一個就是浪費。勞動力的需求如此,其他方面的投入產出也是如此。飽和之后,投入越多,效率越差。對此,在加速城鎮化、農業機械化、農民職業化的同時,要從農業產業承載力上限的角度來思考和設計政策。
那么,我國究竟能讓多少人在農業產業里謀生?雖然沒有統一的測算路徑和測算方法,但是可以根據18億畝耕地紅線,或者是土地勞動承載力,也就是主糧、畜牧、蔬菜、水產等需要的勞動力來匡算、來布局、來實施。
4.5億是三農“休養生息”之限
我國農業產業主要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再附加一部分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
在種植業方面,如果以18億畝耕地紅線來測算,目前平原、壩區人均勞動力可以耕種的面積已經達到200畝,丘陵區已經超過20畝,山區已經超過10畝。由此可推算出,三大主糧種植,僅需要不到1億勞動力;如果以農民進城務工年收入3萬元計算,要獲得同樣收入,一個農業勞動力需要耕種20畝左右。以此核算,農業產業最適宜的勞動力也是1億左右。
在畜牧業方面,2011年全國牧區從業人口600多萬,半牧區從業人口1100多萬,共計1700多萬。近年,畜牧業從業人口基本維持在這一規模。
在水產業方面,2014年全國水產養殖面積1.2億多畝,漁業勞動力人口2030多萬人。在蔬果花卉方面,2014年全國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億多畝,花卉業從業人數為525萬多人。
由于種植和養殖業所涉勞動力多有交叉,按照農業部門最新統計數據,初步測算農業產業實際需要的勞動力總量在1.5億人左右,加上失去勞動力的“老農”和準備接班的“小農”,可以容納在農村的人口大約為4.5億人。
難以承受的農業產業化之亂
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與傳統農業有別的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實踐了20余年。但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至今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不僅有“谷賤傷農”的現象,而且不少時候谷貴也傷農。其中關鍵的原因,就是沒有充分考慮農業產業化的承載力,在不少政策設計和政策扶持過程中出現偏差。
其一,扶持政策不穩定。一個時期以來,不少專業人士認為,“農民什么賺錢就種什么、什么賺錢就養什么”,是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準確的市場信息所造成。現在看來,更多的原因可能要歸咎于“看得見的手”一定程度的作用不當。
以生豬養殖業為例,“補貼好比強心針”:給予補貼,生豬存欄量激增,豬肉價格大跌;停止補貼,生豬存欄量銳減,豬肉價格猛升……現在,“豬周期”甚至從過去一兩年縮短到半年左右。問題看似是“小”、“散”所致,實際上源于生豬補貼政策的不當。
在市場中,影響豬肉價格的主因并非散戶,而是新增的大戶。而政策補貼一時有、一時停,唯有大戶才能及時跟風進出。可見,只有把生豬補貼政策穩定下來,才能解決豬肉價格“過山車”的問題。原因簡單,補貼政策如果穩定,賺錢不多,有經驗的生豬養殖戶會長期堅持,沒經驗的自然不會貿然加入。不僅生豬養殖如此,奶牛養殖也如此,包括許多水果蔬菜、經濟作物種植等等,也大多如此。
另一個案例是農民合作社。據統計,自2007年7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到2015年10月底,全國農民合作社數量已發展到147.9萬家。據筆者多年基層調研,這其中盲目跟風者為數甚多,甚至不少是沖著政策補貼而來的假合作社。究其原因,仍然與補貼政策、扶持政策不穩定有關。
其二,扶持項目有偏差。近年來,為了農民增收,相關部委每年都要制定一批發展畜牧或經濟作物的優惠政策。但是,因為扶持項目單一、政策目標單一、優惠條件僵化,導致扶持項目“好看不好吃”。比如,政策性農業保險尚未在牛、羊、禽養殖方面開展;活體畜禽不能抵押貸款,導致抗風險能力弱;畜禽糞便處理投資大,養殖戶自身難以承擔等等問題,令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尤其在一些基層縣市和鄉鎮,基于追求政績而在農業產業化上貪大求全的案例比比皆是:種植合作社,少則千畝,多則萬畝,數十萬畝;養殖合作社,少則千頭萬尾,多則萬頭億尾……行政命令推不動,就動用經濟手段,實施名目繁多的獎補政策。最終,農業產業化的政策目標時常“過猶不及”。
例如,西部某縣一度是全國聞名的“蜜橘之鄉”。近年,由于蜜橘品質退化,當地政府部門認為茶葉市場發展前景看好,就出臺政策:以行政村為單位,要求年度內種植10畝以上、50畝以下的,按實際種植面積給予每畝100元獎補;50畝以上的、按實際種植面積給予每畝150元獎補。由此造成的盲目發展,導致茶葉價格下跌,找不到銷路,產生了種種“傷農”后遺癥。
其三,扶持環節缺項多。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是中央多個一號文件的主要內容。但是,這些政策在各個部門具體設計和部署的過程中,支持的力度大多分散了,形成了類似“撒胡椒面”的政策結果。
例如,2012年中央財政啟動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每年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扶持農戶和合作社建設貯藏窖、冷藏庫和烘干房等初加工設施。但是,這項補貼政策落到縣市基層農戶和合作社,或者一分錢未見或者過少于事無補……而這也成為不少基層縣市熱衷工業發展,任由農業產業“順其自然”的根本原因。
用承載力思維合理安排三農
一域一地的經濟發展,工業需要因地制宜地規劃,現代農業一樣也需要因地制宜地規劃;城市發展需要考量承載力,農村發展也需要考量承載力。用承載力動態變化的思維安排農業和農民,不但事關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收益權等難題可以由之破解,甚至農村發展相關的戶籍問題、城鎮問題、“誰來種地”等政策困境也都會迎刃而解。
具體在農業產業化問題上,目前亟待用農業承載力的思維合理規劃安排。
其一,全產業鏈思路。農業產業化經營涉及超過半數的政府部門。因而,需要政府部門按照農業產業的特殊要求,消除舊體制障礙,弱化部門壁壘和管理職責,打破行業界限和條塊分割,逐步走向管理一體化。最有效的政策,應放在“三端”上:
一是種植、養殖端。統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財政農業發展資金、扶貧開發資金等,集中用于主產區,而不是“撒胡椒面”式的低效補貼;二是加工端。目前項目補助主要是儲藏、保鮮、烘干,重點是馬鈴薯主產區,兼顧果蔬優勢產區。相反,主糧和畜牧項目不但沒補貼,還要征稅。對此,應該制定基于政策長遠和穩定的統籌兼顧的政策解決辦法;三是生態環境端。圍繞保持農業生態系統平衡,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及“整村推進”的有利時機,加快統一規劃、全面部署、整合資金搞好農村產業化的規劃布局并組織實施。
其二,產銷直供思路。以筆者多年基層調研觀察,“社區支持農業”,或者叫“新小農”的家庭農場,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這種模式得以建立,一是隨著城鎮化加快,人們離土地越來越遠,而“社區支持農業”給消費者提供了親近土地的便利條件;二是隨著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相當一部分人完成從“吃飽”到“吃好”的升級,“社區支持農業”有了數量龐大的潛在消費群體;三是因為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消費者越發關注自身健康,而“社區支持農業”正迎合了這種需要。
當前,這種模式順應了我國城鄉一體發展的大趨勢,把農業、農村、農民聯結在一起,把個性化、多元化的城市居民需要與農業、農村、農民聯結在一起,在使農業擺脫天災人禍、農村擺脫環境污染、農民擺脫土地束縛的同時,形成了一種多元和諧的農業產業化新業態,值得相關政策部門重點關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