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醫療現狀:生男生女200元任選
2016/2/16 8:57:0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今年春節,一家三口都得了感冒,一歲的兒子還咳嗽、發燒。表妹建議帶孩子去灌腸,一灌就好。我很好奇,就問表妹,“醫院難道會給灌腸嗎?”她說,“醫院不給灌,私人診所今年春節,一家三口都得了感冒,一歲的兒子還咳嗽、發燒。表妹建議帶孩子去灌腸,一灌就好。我很好奇,就問表妹,“醫院難道會給灌腸嗎?”她說,“醫院不給灌,私人診所給灌腸。”
灌腸這種治療方法是上世紀80年代常用的治療手段,現在醫院里已經絕跡,只存在于農村衛生站或者社區小診所里。
表妹是讀過大學的人,也知道這種方法不好,但覺得孩子不吃藥,用一次也無妨。
于是就和家人聊起了生病時如何處理的話題。我發現,基層醫療條件確實有限,且不說缺乏好醫生,那些根植于人們心中的觀念,是造成某些不良醫療方式生存的土壤。
去年國慶節,在河北藁城農村生活的80多歲的奶奶跌傷了胯骨,大伯帶著奶奶去鄉鎮醫院拍了片子,醫生建議轉到市級醫院治療。可是,大伯聽說保定安國有一家私人診所治跌打扭傷不錯,就帶著奶奶奔波了一百多公里去求醫。這是一家父子診所,年輕醫生看了奶奶的片子,就對大伯說,沒有醫院愿意給80多歲的老人家做手術的,風險太大,你們回家用糧食袋把胯骨固定好,躺在床上養著吧。憨厚的大伯點點頭,問醫生說要給多少看診費,對方說一般都是300塊。大伯情急之下也沒說什么,給了300塊錢后把奶奶帶回了家。
在家休養幾天之后,老人疼痛難忍,在幾個孫子的要求下去了藁城市的一家公立醫院。手術很順利,回家休養了三個月后,奶奶春節期間已經可以下地慢慢走路了。
當我問起大伯為啥不愿意去醫院時,他說大醫院人多排隊,我們那兒也不熟,心里害怕,寧愿相信村里人的口碑。
說起口碑,表哥給我講了更離奇的事。二孩政策放開之后,各家有兒子的想生女兒、有了女兒的就想生個兒子,讓一些號稱可以“左右性別”的私人診所火起來。
表哥開車從石家莊市區帶我去正定縣,走到正定永安村之后就全靠打聽了,居然真的找到這家綜合門診部。一位60多歲的老醫生坐診。
老醫生的診金200元,會給一服配好的藥,并不保準,不開發票也沒藥方,如果不準下次免費。
我在旁邊觀察了僅僅半小時,這位老醫生已經為十幾個前來求子的女人把脈,抽屜里的錢一會兒就堆了厚厚一沓。
單獨二孩放開后,有了兒子的嫂子想再生一個女兒,她也曾去找過這個老醫生問藥,花了800元買了一服藥分三次吃,但嫂子最終又生了一個兒子。
農村人相信口碑和熟人,在城市里生活的表哥相信大醫院,但信息不對稱為“過度醫療”創造了條件,尤其在孩子身上。
去年夏天,大表哥家14個月大的兒子因為發燒抽搐住進了省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住院一周醫生給做了一堆檢查,包括大腦核磁共振、視頻腦電圖、腰椎穿刺,都沒有查出問題,最后輸了五天“大腦營養液”出院了。
據表哥觀察,在神經內科病房里住的孩子只要有抽搐、發熱癥狀的,醫生都做了一模一樣的檢查。尤其是腰椎穿刺術,醫生每天要做好幾個。醫生也說了,我建議做,但決定權在你。表哥說,雖然知道孩子受罪,沒有幾個家長敢說不讓孩子做。“我們哪兒知道要不要做呢,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核磁共振、腦電圖這些檢查也都一并做了。
神經內科用得最多的藥就屬所謂的大腦營養液了,即奧拉西坦粉針和甲硫氨酸維B1注射液,因為住進去的大都是有過抽搐的孩子,醫生說孩子可以輸這兩個營養液幫助神經恢復。
我對所謂的大腦營養液很好奇,就去一個在線醫療網站上查詢。深圳市兒童醫院康復科的一位醫生的說法引起我的注意。她在給病人的回復中說,所謂大腦營養液的作用沒有得到證實,歐美國家并沒有輸大腦營養液的治療方法,有些腦電圖中有棘波慢波的孩子,反而會因為大腦營養液的刺激而引發抽搐。
我發現醫療體制改革中,需要作出改變的不僅僅是醫生和體制,還有病人和家屬的觀念。病人及家屬需要普及一些醫學常識。
公立醫院很多醫生關心的是醫院的門診數量是否夠多。然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一位兒科主管給我的回答是,希望醫生多和病人溝通,不僅給出診療方法,多給病人解釋為什么。
盧麗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