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堪成本重負淀粉行業艱難整合進行時
2016/2/16 9:03:2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中國淀粉行業在2015年可謂步步驚心。2015年中國進入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新常態,前期過快增長的產能過剩行業,都面臨著變革與挑戰,淀粉行業也不能幸免。企業停中國淀粉行業在2015年可謂步步驚心。2015年中國進入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新常態,前期過快增長的產能過剩行業,都面臨著變革與挑戰,淀粉行業也不能幸免。
企業停產屢見不鮮
停產!絕對可以成為中國淀粉行業2015年的關鍵詞。在行業整體虧損的大局之下,企業停產以求減少損失,同時積極尋找合作伙伴,謀求轉型。
停產的不僅是實力不濟的小企業,甚至波及到了行業大佬。這其中就包括中國最大的玉米加工企業,其玉米加工能力居全球第三位,賴氨酸產能為全球第一位,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液態葡萄糖生產企業,年產規模約120萬噸。而其他行業巨頭,更是早已被逼上了轉型之路。例如沈陽萬順達在2014年開始與北大荒合作,正在謀求轉型突破。
不堪重負的成本壓力
2008年中國開啟了玉米臨儲收購。臨儲政策的出臺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但同時也給我國玉米市場帶來了強烈沖擊。玉米臨儲價格的連續提高,使得我國玉米價格連年攀升,脫離了基本的市場運行規律。中國玉米產業由此患上了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的“三高”病癥,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同時也給以玉米為原材料的諸多淀粉生產企業帶來了不堪重負的成本壓力。2015年新糧上市前,國內玉米價格已經比國外大約高出1000元/噸,如此夸張的成本,使得我國的淀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完全喪失了競爭力。
行業下行難以遏制
淀粉行業的低迷景象在2014年實際已初現端倪。消費市場不給力,產能嚴重過剩,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原料的高成本沒有及時傳遞到產品中去,產品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生產企業處于虧損邊緣,行業開工率創歷史新低,利潤率也跌至歷史最低點。
當年,淀粉生產增速大幅放緩,玉米淀粉、淀粉糖、變性淀粉和糖醇產量均出現下滑。據2014年中國淀粉工業協會年報資料統計,各類淀粉總產量合計2128.3萬噸,比2013年的2305.3萬噸減少177萬噸,下降7.7%。其中的主要品種玉米淀粉產量2006萬噸,比同期減少190萬噸,下降8.6%。2014年深加工產品總量1166.6萬噸,比2013年的1439.8萬噸,減少273.2萬噸,下降19%,深加工品率54.8%,比同期下降7.7%。
從2014年第三季度開始,大批淀粉企業因資金無法快速回籠,資金鏈斷裂,而停產或半停產,企業經營日漸艱難,有些企業則徹底從行業內消失,行業整合初見端倪。
至2015年,情況愈演愈烈。今年秋季,玉米價格雖然有所下降,但沒有完全解除企業成本壓力,同時國內消費低迷,終端淀粉價格下滑,更是雪上加霜。具體來看,東北地區企業受到的成本等各方面壓力較大,普遍虧損嚴重。河北、山東及南方地區的企業亦舉步維艱,其中經營科學、產品結構合理的企業能稍有贏利,但面對大環境的諸多不利因素,前景不容樂觀。
行業整合序幕開啟
正所謂:窮則變。2015年,面對8000多萬噸的臨儲收購量、1.5億噸的結轉庫存以及500萬噸的臨儲拍賣成交量,臨儲價格終于有所下調,加之深加工企業生產補貼給玉米淀粉生產企業帶來了一縷曙光。成本下降給企業帶來了希望,玉米深加工產業開始迎來更有利的市場發展環境。
但消化過剩產能仍是任重道遠的過程。正如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樣,減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且更痛苦、更艱難。據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魏旭明副秘書長介紹,未來仍會有一些企業將被陸續淘汰。消化過剩產能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才能真正完成行業的艱難整合。(艾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中國棗產業有遠慮無近憂 需未雨綢繆
- 下一篇:2016年中國西瓜市場發展趨勢預測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