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凍結原油產量無法解決原油市場的過剩問題 國際油價難回高位
2016/2/19 8:50:3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原標題《歐佩克時代結束?凍結原油產量無助漲油價》,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酌情修改。)限產無助漲油價歐佩克時代結束?凍結協議是市場份額最大化和減產中間的一種平衡策略,解決(原標題《歐佩克時代結束?凍結原油產量無助漲油價》,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酌情修改。)
限產無助漲油價歐佩克時代結束?
凍結協議是市場份額最大化和減產中間的一種平衡策略,解決不了原油市場本來的過剩問題。
凍結原油產量?這一乍聽是重大利好的消息,卻令油價再度走上了“跌跌不休”之路。
因為市場馬上反應過來,凍結并不等于減產,即使凍結產量,各國也是各懷心事,沒有其他國家跟進,效果將大打折扣。加上今日世界能源格局也遠非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所能掌控,競爭和技術進步已經打破幾個國家控制油價和市場的格局。
2月16日,石油出口大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和卡塔爾就凍結石油產量達成共識,同意將石油產量凍結在今年1月11日的水平。
消息公布后,油價一度大幅上漲,隨后開始跳水。2月17日,WTI原油再度跌破3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也從近日36美元/桶左右持續走低,一度跌到32.50美元/桶左右,截至昨天22:00,ICE布油為33.7美元/桶。
“市場對減產預期很高,而所謂的凍結無異于不減產。凍結協議是市場份額最大化和減產中間的一種平衡策略,解決不了原油市場本來的過剩問題。”東證期貨原油分析師金曉告訴記者。
油價下跌各有苦衷
面對已縮水70%以上的國際油價,產油國終于坐不住了,但油價不只是油價,還涉及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等因素。
要知道,沙特與俄羅斯是在雙方政治關系緊張的背景下簽署上述協議的。盡管沙特和俄羅斯是最大的兩個原油出口國,但圍繞敘利亞內戰,俄羅斯支持巴沙爾·阿薩德政權,而沙特支持反對派力量。如今能走到一起,是因為各有苦衷。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東研究室主任唐志超對記者表示,俄羅斯和沙特在原油產量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沙特原來一直堅持要增產,不顧價格,而俄羅斯則要確保價格,現在兩國走到一起實現共同目標了,主要是由于低油價,兩個國家都受不了,需要合作。”
就沙特而言,“沙特原來的戰略是要在低油價下搶占市場,現在決定要放棄這個戰略,主要還是國內經濟的問題,這兩年經濟損失很大,外匯儲備減少,項目停工、財政赤字,對沙特而言都是很大的困難。”唐志超表示。
走到談判桌前的俄羅斯顯然也有自己的苦衷。俄羅斯財政部最新預測,在沒有任何改革的情況下,保守估計,石油價格維持在40美元/桶,2030年之前俄羅斯經濟增速將平均為1%~1.3%。這意味著,要想走出近兩年的經濟衰退,俄羅斯需要4年的時間。即:2016年俄羅斯經濟將萎縮0.8%,2017年恢復增長后,直到2020年真實GDP才能恢復到2014年的水平。2014~2030年俄羅斯經濟規模總計將增長13%,而真實工資水平恐怕得到2025年才能達到2014年的水平。
中國社科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秘書長王曉泉對記者表示:“俄羅斯這么做的目的,一是希望在經濟嚴重下滑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獲得寶貴的外匯,二是保持在石油市場的份額。”
王曉泉預計,“俄羅斯正在積極展開能源外交,繼沙特之后,還會謀求與其他產油國簽署類似協議,也會與伊朗就石油產量問題展開談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