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計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將售15萬臺 保有量達80萬臺
2016/3/15 9:00:5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導讀 政策和資金雙向支撐下,機器人產業迎來風口,但對于一個技術、人才、資本密集度高的產業而言,并非每個地方都能發展。一哄而上的結果將造成資源浪費,導致國內低端導讀
政策和資金雙向支撐下,機器人產業迎來風口,但對于一個技術、人才、資本密集度高的產業而言,并非每個地方都能發展。一哄而上的結果將造成資源浪費,導致國內低端產品充斥,最終拖累行業發展。
中國機器人產業現在究竟身處“紅海”還是“藍海”?似乎難以定論。
此次全國兩會上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機器人被頻頻提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機器人產業亦被看成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新動能之一。
過去幾年,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一系列政策的不斷加碼,加之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產生的巨大需求,合力推動中國機器人產業站上風口。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售量約5.7萬臺,增長55%,約占全球總銷量四分之一。
供需兩旺促使企業快馬揚鞭,資本聞風而動,各地亦爭先恐后。不過,爆發式的增長中亦有隱憂,包括缺乏核心零部件和技術,產品層次不高,市場無序,同質競爭嚴重等。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十三五”期間,中國機器人產業將面臨一輪洗牌。這一過程也伴隨著技術進步、市場秩序構建和政策的更合理引導。
我們還認為,“新經濟”語境下,未來機器人產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從投資角度來看,資本更關注兩個方面:一是滲透工業機器人產業鏈核心環節的培育過程;二是尋找服務機器人剛性需求的痛點。
龍頭企業+產業集群
中國出現勞動力供給拐點,人口紅利逐漸消逝,開始讓機器人產業煥發生機。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亦顯示,中國在2012年前后就已經進入機器人需求量高速增長期。2013年和2014年,中國也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過去依賴的勞動成本優勢減弱,國際市場環境疲軟也加劇困難,內外夾擊促使機器人成為突破口。
對制造業強國和“新經濟”更加重視,機器人產業被寄予厚望。“十三五”規劃提出,支持機器人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新增長點。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仍將持續旺盛。2013年出臺的《工信部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曾提出,機器人產業朝集群化發展的思路,具體而言,到2020年要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
就目前來看,東北、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四大板塊產業集群初成。
其中,東北有裝備制造業基礎,是國內最早從事工業機器人生產的地區。
京津冀則依托豐富的高校和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等資源,承接一大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并在此支撐下發展出特色機器人產業。
長三角是目前國內最大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立足機器人產業化和示范應用兩個環節。
珠三角則憑借作為全國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優勢,以需引供,通過吸引大量機器人企業落地,帶動產業發展迅速。
按照相關規劃,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元。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國內現有近40家機器人產業園(在建、籌建),并且各地大多大力傾斜包括資金補貼在內的優惠政策,意欲搶灘機器人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機器人園區空心化嚴重,企業寥寥無幾,甚至有的最終被迫轉型。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政策和資金雙向支撐下,機器人產業迎來風口,但對于一個技術、人才、資本密集度高的產業而言,并非每個地方都能發展。一哄而上的結果將造成資源浪費,導致國內低端產品充斥,最終拖累行業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