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2016/3/21 8:46:3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幾年前,上網購物對于農民來說還是新鮮事。隨著電商服務體系逐步下沉至村屯,上網購物、上網銷售已經成為很多農民的習慣。電商成了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發展、拉動幾年前,上網購物對于農民來說還是新鮮事。隨著電商服務體系逐步下沉至村屯,上網購物、上網銷售已經成為很多農民的習慣。電商成了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發展、拉動農民增收的金鑰匙,也成為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的新亮點。
專家預測,隨著網購進村和農產品進城雙向電商通道的逐步完善,電商將進一步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并將在鄉村旅游、農村金融服務等方面深度發力,不僅將改善農民生活,還將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農村電商仍面臨配送體系不夠完善、標準化程度不高、網絡基礎設施發展滯后等短板,但隨著農民電商意識越來越強,這些“成長的煩惱”都會得到解決。“十三五”期間,電商將成為精準扶貧和農村發展的巨大推動力,而有關部門引導政策和鼓勵措施的日臻完善,將使農村電商藍海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農民,從“買買買”到“賣賣賣”
田間地頭忙著“買買買”
今年春節前夕,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青溝子鄉老屯村成了備受關注的焦點。在春節前舉辦的農村淘寶網絡年貨節上,老屯村村民在網上買了100多萬元的年貨,淘貨的花銷居東北地區各村之首。這已經不是老屯村第一次創造網購佳績。2015年“雙十一”當天,老屯村村民“買買買”熱情高漲,全村淘寶花銷排進了全國村級前十強。
老屯村有名的網購“大戶”魏琳琳告訴記者,村里的網購服務站開辦幾個月以來,她已經花了數千元買衣服、手機,還有很多日用雜貨,現在只要想買東西,都會先來服務站上網選購。村民孫程成告訴記者,現在村民網購甚至可以足不出戶,用手機APP關聯到服務站的訂購系統,一鍵下單、等待收貨,“躺在炕頭上就把錢花出去了”。
隨著農村電商的不斷完善,農民已經不只是上網購買吃穿用物品,還把目光投向了生產領域。老屯村的人參種植大戶李照清種了10公頃人參,每年鋼管、遮陰網、棚膜等物資消耗量不小。去年“雙十一”當天,李照清在服務站里拍下了50余萬元的農用物資。
之所以在網上買生產物資,根本原因是實惠。李照清拿著一根1米多長的鋼管告訴記者,這樣一根鋼管在市場上買要花5元左右,降價后也要3.8元,在網上買僅需2.75元,并且賣家會包郵到家門口。算下來,李照清在網上買農用物資一年能省下10多萬元。
在老屯村,農民得到了實惠,享受了便利,都對電商贊不絕口。然而就在幾個月前,大家對剛剛進村的電商服務還不大信任。老屯村農村淘寶服務站合伙人劉歡告訴記者,電商進村之初,村民看不到實物絕對不會掏錢買,還經常到村里的實體超市比價,看看是否真的實惠。現在,這樣的情況不存在了,農民嘗到了網購的甜頭,消費積極性大增。
農民上網“買買買”,一片巨大的市場藍海被打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農村網民網絡購物用戶規模為7714萬,年增長率高達40.6%,農村網民網絡購物使用率為43.2%,農村網民網上支付用戶規模為6276萬。2015年,農村網購群體進一步擴大,網絡零售企業深挖農村市場消費潛力,農村地區網購用戶占比超過20%。
在全國不少村鎮,都能看到醒目的刷墻廣告,電商企業用農民喜聞樂見的語言,大力宣傳網購。有機構預測,2016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有望增長到4600億元,有望成為網購市場的新增長點。
敦化市商務局副局長林哲表示,農民逐漸養成網購的習慣,一方面得益于大型物流企業紛紛在基層村鎮布局,搶占潛在市場;另一方面得益于當地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包括為電商發展提供服務場所、人員培訓、基礎物資和政策支持等。
農民熱衷網上當“掌柜”
隨著對電商認識的不斷提高,許多農民有了更多的期待,他們不再滿足于買,而是想借助電商平臺,接觸更廣闊的市場,把當地的農特產品賣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農民投入了網上開店的熱潮,“互聯網+農業”讓農特產品打開了巨大的市場,一根細細的網線成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廣闊大道。
有“中國黑木耳之鄉”美譽的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開辦了不少網店,這些網店都是一年四季忙接單,不少店主春節時連打麻將的時間都沒有。作為東北食用菌重鎮,以前這里是“酒香也怕巷子深”,這幾年農民把店鋪開到網上后,黃松甸食用菌成了電商平臺上炙手可熱的名牌產品。
孫濤是黃松甸鎮較早在網上銷售木耳的經銷商之一。開網店一年半以來,他以精選黑木耳為主要產品,瞄準中高端客戶,年銷售額可達百萬元。下一步,孫濤打算豐富網店的產品層次,擴大經營種類。在黃松甸鎮,像孫濤這樣的網店店主有幾十名,每年在網上出售木耳千噸以上。2015年“雙十二”當天,黃松甸鎮電商銷售額突破100萬元,銷售訂單量突破1.5萬。
為了促進當地食用菌電商發展,黃松甸鎮還投資興建了電商一條街,打通了包裝、物流等多個環節。黃松甸鎮副鎮長李建忠告訴記者,預計再過3到5年,全鎮90%以上的黑木耳經銷商都將開展網絡銷售,總數將達600戶以上。
黃松甸鎮是吉林省農產品上網的一個縮影。作為農業大省,吉林省把人參、大米、雜糧等農特產品都賣到了網上,一方面與各大電商開展合作,開設了一批地域特色館——阿里、京東、蘇寧、一畝田、郵政等電商企業的農村電商項目已遍及全省39個縣,覆蓋近1600個行政村,城鄉居民和企業開設的網絡店鋪總數在40萬至50萬個之間;另一方面,還自辦了開犁網、長白山特產云商城等知名電商平臺。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王曉濤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發展農村電商不僅利于返鄉人員創業就業,改變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還將有助于解決貧困人口脫貧問題。有統計顯示,全國800多個貧困地區中,在淘寶上成交過億的已超過20個。
目前,吉林省正在實施脫貧攻堅電子商務支持計劃,在項目、資金和政策等方面優先支持貧困縣建設縣域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鼓勵引導異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和搬遷人口發展電子商務。同時,提升貧困地區交通物流、網絡通信水平,增強貧困地區利用電子商務創業、就業能力,推動貧困地區特色農副產品、旅游產品銷售,增加貧困戶收入。
吉林云飛鶴舞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莫問劍表示,為了扶貧,他們在電商領域進行了很多嘗試。在吉林省通榆縣,淘寶特色中國通榆館作為全網首家精準扶貧館順利上線,不僅創下了不錯的銷售額,同時也實現了精準扶貧到戶計劃的啟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