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農牧業供給側改革需要注意什么?
2016/3/29 9:00:0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農業供給側改革,既是現代農業發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全局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是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青海現代農牧業有了長足發展,構建形成了“農業供給側改革,既是現代農業發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全局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是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青海現代農牧業有了長足發展,構建形成了“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即:打造東部特色種養高效示范區、環湖農牧交錯循環發展先行區、青南生態有機畜牧業保護發展區和沿黃冷水養殖適度開發帶,壯大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使都市農牧業、休閑農牧業、觀光農牧業、創意農牧業、草地生態畜牧業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
目前,青海現代農牧業發展存在“兩個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青海作為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高寒地區,經濟總量小,發展經濟的任務重,各級干部和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強烈。但是,農業的發展中長期使用化肥、農膜,耕地質量下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亟待加強;城鎮化加快發展耕地數量面積減少;工業化發展空氣污染指數明顯上升。發展的高成本與低效益的矛盾日益突出——農牧業生產成本逐年上升,投入邊際效益逐年遞減,農牧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下,甚至虧本,直接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趨勢明顯。結合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關鍵抓住青海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
打造新產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要圍繞消費者需求進行生產。當前正值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品牌升級的重要時刻,這為青海農牧業推進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機遇。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打造馬鈴薯產業,青海適合種植馬鈴薯的耕地面積大,產量比較高,產品品質好,在國內外有很高評價。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個特色優勢,大力宣傳青海冷涼氣候條件下馬鈴薯的品質,以市場需求為引領,政府要在科研、生產、銷售、加工等方面出臺更加優惠政策扶持,促進馬鈴薯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大力發展高原冷水網箱養殖業,充分利用黃河流域、湟水河流域面積以及高原千條湖泊的資源優勢,高原冷水網箱養殖業的前景廣闊。大力發展青海飼草業,青海是全國五大牧場之一,部分牧區發展高原生態畜牧業潛力巨大,僅海東六縣優質牧場就有1100多萬畝。大力發展青海現代種業,把優質、高效的品種推薦給廣大養殖戶,以此改善供給、提升供給,不斷引導需求、創造需求,為廣大農牧民帶來更多利益。
構建新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重點是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作物結構,建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草作物“三元結構”;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結構,發展優質產品、專用產品、特色農產品,為消費者提供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的放心農產品;構建生產生態協調的區域結構,提升主產區,建立功能區,建設保護區,構建科學合理專業化的生產格局;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重點是建立合理的種植養殖循環發展體系,促進大農業可持續發展。
政府新舉措。政府對農用物資的化肥、農藥、除草劑、汽柴油實現定期的動態最高限價,倒逼生產企業降低生產成本,促使農用物資生產企業兼并重組,實現薄利多銷。政府要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增效益上精準發力,開展降低農用物資生產企業成本行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企業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六類成本,強化監督落實。這是確保種植業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護農民利益的重要手段。
脫貧新舉措。2015年末全省實有貧困人口52萬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脫貧攻堅不讓一戶貧困群眾、一個貧困人口掉隊,我們的任務十分艱巨。我省制定了“八個一批”扶貧工程,對于絕大多數貧困村、貧困人口而言發展產業首要問題是缺乏資金。因此,在精準扶貧中加快對涉農資金的整合,關鍵產業發展方向要精準、項目要精準、人員要精準,使政府資金補助、項目扶持、信貸支持、社會資金合作等資金精準發力。從長遠看財政農業投資的重點應投在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良田改造、大物流、大冷藏、大信息建設上,夯實農牧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的基礎。
培育新農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民是農業供給側改革主力軍,只有農民的積極參與,農業供給側改革才能最終得以實現。因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高素質生產經營者隊伍是必然要求。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制度,實施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程,為現代農牧業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通過以上努力,力爭到2020年,青海現代農牧業發展中供給側改革成效凸顯,使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農牧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