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國會展行業競爭格局與市場化程度
2016/4/20 10:40:1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由于我國會展發展歷史時間短、國家對會展實施審批制、行業管理體制等因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各級貿促會系統單位、政府或相關部門和組織、國有企業等是我國會展舉辦的主體力量,具有很強的行政主導、非市場化特征。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地深入和社會主由于我國會展發展歷史時間短、國家對會展實施審批制、行業管理體制等因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各級貿促會系統單位、政府或相關部門和組織、國有企業等是我國會展舉辦的主體力量,具有很強的行政主導、非市場化特征。
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地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些外資、協會/商會、民營等組展單位開始涌現,辦展主體逐步呈現多元化。21 世紀初,我國加入 WTO,會展業對外開放,特別是 2004 年商務部出臺《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暫行規定》對外資企業獨立辦展權放開后,包括慕尼黑展覽、法蘭克福展覽、漢諾威展覽、科隆展覽、勵展博覽、VNU歐洲展覽集團等一大批國際會展巨頭通過設立辦事處或代理機構、 與中方合作辦展、合資、獨資、收購、兼并等多種方式進入我國市場。
外資會展企業為我國會展行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經營理念,引入了一批國際知名的展覽會, 促進了辦展主體的多樣化以及行業市場化程度的顯著提高, 為我國會展業注入了新活力, 但同時也對中國會展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使國內會展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特別是對于國內民營會展企業來說更為不易,需要在與擁有體制、 資源等優勢的政府或國有背景會展企業以及擁有資本、 管理、品牌、國際資源等優勢的外資會展企業的雙重夾擊中進行生存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并成為全球最大生產制造中心,各地產業環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08 年奧運會和2010 年上海世博會相繼成功舉辦,我國國際形象不斷提升,國家也取消了國內展行政審批。在這些因素促進下,我國會展業迎來高速發展時期,主要市場區域從沿海發達地區逐漸滲透到內陸地區,市場化和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 各類辦展主體迅速發展, 形成了政府或相關部門、協會/商會、國有會展企業、民營會展企業、中外合資會展企業、外商獨資會展企業、外國會展企業等多方主體辦展的格局。
目前, 在非政府主導的商業展市場, 已屬于充分競爭的市場。 而對于政府展,隨著政府監管方式轉變和放權,也將逐步實行市場化運作模式。比如近年,武漢光博會、綿陽科博會、亞歐博覽會、沈陽制博會等一些政府展會項目通過服務外包方式實現了市場化改革實踐。
根據貿促會《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4) 》 ,2014 年,國內組展單位按性質可劃分為國內企業、 行業協會、 黨政機關和外資企業型四大類, 分別有 1,226個、307個、189 個和79個,分別占全國組展單位總數量的 66%、17%、10%和4%;分別主辦會展數量 2,121 個、386 個、239 個和 193 個,分別占全國組展單位辦展總數量的 71%、13%、8%和 6%;分別主辦會展面積 5,902 萬 m2、1,352萬 m2、 1,036 萬 m2和 777萬 m2, 分別占全國組展單位辦展總面積的64%、 15%、11%和 8%。 雖然外資組展單位機構數量和辦展面積分別只占到全國總量的 4%和8%,但其普遍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辦展規模大,展會影響力顯著,其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國際性品牌展會市場的優勢突出,代表性企業包括勵展博覽集團、亞洲博聞、法蘭克福展覽、漢諾威米蘭展覽、慕尼黑展覽、杜塞爾多夫展覽等;政府及國有企業組展單位資本實力較為雄厚,資源豐富,品牌展會歷史悠久,影響力大,其在政府大展、相關產業大展、出展等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代表性單位包括中國貿促會、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中國對外貿易廣州展覽公司、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上海市國際展覽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業國際合作有限公司等;民營會展企業數量眾多,但形成集團化、規模化、跨區域經營的較少,展會品牌影響力較低,近年部分細分行業規模較大、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民營企業或展會很多都先后被外資會展企業強勢并購納入旗下, 另外其中也有一些企業憑借市場化經營機制、特色化發展戰略、本土化經營等優勢通過自主發展不斷壯大, 并脫穎而出成為民營優勢會展企業的代表, 在行業內具備一定的競爭實力。
2014年國內組展單位的辦展個數、辦展面積、跨省份、跨行業分布圖
2014 年,公司共計在 10 個省份(含直轄市)舉辦展會 18 場,辦展面積達到 66.20 萬m2,涵蓋汽車、家裝建材、光電、科技等多個細分領域。
2013-2014我國專業場館數量對比
1、車展
車展長期在我國展會細分行業辦展規模中排名第一, 是我國會展行業的最大細分市場。根據貿促會《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4) 》 ,2014 年全國總共舉辦車展 177 場,展覽總面積達 938 萬 m2,公司 2014 年總共舉辦車展 11 場,全部位于省會城市(或直轄市) ,展出面積總計 54.6 萬 m2,公司 2014 年舉辦車展場次占全國車展總場次 6.21%,舉辦車展面積占全國車展總面積5.83%。其中華中國際車展已連續舉辦十三屆,舉辦的各車展在行業內以及所處城市和周邊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二、三線城市具有較高的市場覆蓋率,已成為上述區域車展市場的領先者之一。
2、家裝建材展
其中武漢家裝建材展自 1997 年創辦以來,至今已經成功舉辦 51 屆,是該行業舉辦屆數最多的展會之一。根據貿促會《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 , 2014 年我國建筑材料會展細分行業辦展面積為 358 萬 m2, 2014年,家裝建材展面積總計 6.39 萬 m2,占全國辦展總面積 1.79%。家裝建材展以展出面積大、展商品牌多、展品種類全、規格及品質高等特點成為武漢、貴陽及周邊地區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家裝建材類展會。
3、承接政府展
近兩年,通過嚴格的市場化招投標等政府采購程序,光博會和科博會兩個政府大展連續多屆的承辦權,并成功舉辦,展會在強化服務功能、提升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國內及國際知名參展商和專業觀眾參與、擴大交易成果、推動產業發展、宣傳推廣城市等方面均具有顯著提升,獲得了政府及展會相關參與方的肯定, 使公司在政府展市場化改革實踐中占據了先導地位,從中進一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夯實了技術實力,為公司未來深入開拓政府展外包服務市場贏得重要優勢。
會展業的技術水平主要體現在對會展信息的管理, 貫穿于展前、 展中和展后,涉及場館信息、展品信息、參展商信息、現場信息和反饋信息。隨著信息科技、通信技術、網絡科技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新興技術已運用在上述環節。2014 以來,會展業應用新技術的主要體現形式有微網站、展會 APP、名片云識別、WAP網站、二維碼簽到、互聯網營銷等。
借助于上述技術,會展業打破了時空界限,擴大市場空間,實現了門票服務電子化、現場即時服務、展商及觀眾信息采集等功能,使“展商——組展人——觀眾”之間的交易、交流更加便利,提升了管理活動的科學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了會展服務的質量和會展活動的經濟效益。同時,上述技術的應用,也使得會展過程中各種信息、 交易得以數據庫化, 為日后會展業通過大數據挖掘參展客戶、乃至創新業務形態,提供了較大的想象空間。
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引導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服務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新興展覽業態。舉辦網絡虛擬展覽會,形成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新模式。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在展覽業的應用。”未來,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應用,在會展業中的應用模式也將逐漸清晰和穩定,促進會展業將向科技化、智能化、數據化和便利化方向發展。
會展市場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國家及各地區鼓勵會展業發展
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在促進貿易與經濟技術合作、促進對外交流、促進招商引資、國家與城市形象宣傳、推動民族品牌創建等方面發揮著戰略先導性作用;除促進貨物與服務貿易外,會展業還具有 1:9的產業帶動效應,可帶動城市基礎設施、交通、酒店、餐飲、旅游觀光、商務休閑、創意設計、廣告傳媒、會展工程等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
近年,我國各級政府出臺了很多鼓勵會展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10 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會展業提出了“促進會展業健康發展”的任務和目標;2012 年,商務部制定《關于“十二五”期間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 要求 “充分運用會展業戰略性導向產業的屬性” , 2013年,有 31 個省市自治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支持舉辦會展活動;2015 年 3 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會展業方面的總體要求、改革體制、創新發展、優化環境和政策引導具備高知名度的品牌展會的多少體現了一個國家、地區或城市的形象和經濟、社會、文明等發展水平,因此,各國、各地區、各城市均大力鼓勵、支持會展業的發展。
(2)國家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促進會展業發展
會展產業屬于現代服務業,具備低碳、正外部性、效益極高的特征,是新經濟在服務業中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我國會展業蓬勃發展,會展活動在帶動相關行業發展,擴大就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國正處于國民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國正努力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努力提高在高端制造業、高科技、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競爭力,這勢必要求會展業在新技術產業化、新商業模式傳播、高新品貿易與推廣、推動信息交流、推動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更好的平臺功能,幫助國內企業實現資金、技術、產品、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會展業將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轉型的重要推手。
因此,隨著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的深入推進,會展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3)國內展館建設和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作為會展業的基礎設施,會展場館對會展業的內容、特點、規模與效益形成了剛性制約,其中決定性因素是室內展覽面積和現代化配套設施。
近年來,國內展會的蓬勃發展加劇了會展業對場館的需求,各地為充分發展本地會展業、提升地區形象,競相進行會展場館建設,建成了一批現代化展館。
據 2012-2014 年的《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我國專業展館數量(室內面積超過 5,000 m2,組展 2 場以上)從 2012 年的 98 個增加到 2014 年的 128 個,室內可租用面積從 459 萬 m2上升到 585 萬 m2。2014 年全球十大頂級場館中,中國占據兩席,其中國家國際會展中心(上海)居第二位,室內展覽面積達 40 萬 m2,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館位居第五位,室內展覽面積達 33.8 萬 m2。我國已經是國際級的會展業大國,隨著我國各地區對會展業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在會展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未來我國展館規模或可成為世界第一,伴隨著全球經濟重心東移,一些國內會展項目將發展成為世界知名展會。
另外,近年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一二線城市均加大了城市建設投入,機場、城際高鐵、城市高速、地鐵等交通設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城市酒店、商務、餐飲、金融、保險、翻譯、商務休閑等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業也得到較好發展,一線城市及成都、武漢等重點二線城市都具備了承接全球大型展會的能力。
未來幾年,隨著我國展館建設投入使用和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我國在會展領域的基礎競爭力將極大增強。
(4)政府職能轉變促進會展業市場化發展
一直以來,我國政府主導型會展在多數地區占主導地位,政府主導型展會有其歷史背景:宏觀層面,政府在產業規劃、對外貿易等經濟政策上具備較強的主導性,在部門協調、展館、媒體、交通、酒店等方面具備很強的動員能力;微觀層面,政府掌握著大量的資源,具備較強的資源組織能力,為確保展會品質可不受直接經濟效益的約束進行投入。因此,政府主導型會展充分發揮了會展的品牌行銷、貿易、招商、對外交流等功能,保證會展的品質和效率,在培育國內會展產業前期發展中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政府主導型展會顯示出了局限性:1)政府主導型會展的組展機構往往是由政府臨時設立的組委會, 人才配備多由政府工作人員轉來,專業管理水平有限,不利于長期的品牌建設,而會展專業化和品牌化是會展品質的核心;2)政府主導型展由于不夠市場化,容易出現走過場、吸引力不足、展位攤派等現象;3)政府主導型展會較多關注城市形象宣傳、政績展示等社會政治效益, 難以滿足參展商和觀眾的真正需求, 不利于展會的可持續發展。 。
目前,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會展業向市場化發展:2012年12月,《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提出:嚴格控制以中央名開的各類全國性會議和舉行的重大活動;2013 年 11 月《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規定:未經批準,黨政機不得舉辦論壇、博覽會、展會活動;2015年 5 月,商務部發布《2014 年中國會展行業發展報告》建議:“明確各級政府部門的定位、職能和作用,要求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展會協調和監管,展會運作實行政企分離”、“繼續鞏固政府辦展的清理規范成果,加快推進政府展會轉型升級進程。”原受政府主導型會展將更加獨立化和市場化,會展市場競爭秩序將更加公平有序,會展業面臨著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5)國際市場重視中國會展業,“一帶一路”推動中國會展業走向世界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巨大市場潛力的釋放, 世界會展業的中國因素進一步增強。一方面,歐美會展強國紛紛將各類展會引入中國;另一方面,我國展覽業在新興國家市場表現更加活躍。
2013 年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我國正式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通道。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隨著“一路一帶”建設的深入,出境主題展將成為促進中國各類產品“走出去”的一個有效方式和不可或缺的平臺。由此,將進一步推進中國新科技、新產品的展示和經貿洽談,同時也推動我國會展業的發展。
2、不利因素
(1)我國會展業管理體系尚不完善
對于會展業,我國政府管理職能不清,行政管理缺位或不到位,政府包辦或對會展市場的干預過多,對會展缺乏指導,阻礙了會展業市場化的進程。 我國會展業行業協會體系也尚不完善,除了中國展覽館協會,還沒有全國性的會展業協會。雖然近年來各地方會展行業協會不斷成立,但是由于起步晚,行業協會并未完全發揮其應盡的職能。
(2)我國會展企業品牌積累不足
從我國展館、展會、展商等會展要素的全球數量分布來看,我國是“會展大國”,但“會展強國”特征尚不突出。2014 年世界百大商展中,我國雖然有 19席入選,但多數為貿易型展會,引領行業發展趨勢的品牌型展會少,國內多數組展商的業務僅在特定行業、特定城市展開,組展商數量多、規模小,導致競爭無序、服務不專業等現象。面對外資組展商,國內具有規模的品牌組展商群體的缺位,將使得國內組展商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
(3)我國會展企業資金實力不強
會展業的多種經營業態均需要較大資金投入, 如一般組展業務需要的展館租賃保證金、展館租金,均需數百萬乃至數千萬的資金墊付;展館運營業務需要的運營費用,如業務擴張、規模增長需要的資金投入。同時,會展業的規模化、品牌化必然需要行業的兼并重組,這更意味著巨額的資金投入。目前,我國組展商的資金實力與國際知名展商相比差距較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