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國會展行業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
2016/4/20 10:40:2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會展行業簡介 會展是指會議、展覽、節慶、賽事等集體性活動的統稱,不僅包括各類展覽會、博覽會、會議活動,比如世博會、奧運會等實際上都屬于廣義的會展范疇。會展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服務業,也是連接生(1)會展行業簡介
會展是指會議、展覽、節慶、賽事等集體性活動的統稱,不僅包括各類展覽會、博覽會、會議活動,比如世博會、奧運會等實際上都屬于廣義的會展范疇。會展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服務業,也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不僅能夠促進供需對接、暢通流通渠道,對城市產業及周邊經濟發展也產生著巨大的帶動和放大效應, 并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關系。會展業具有“一帶九”的聯動優勢,即會展業除本身產值外,利用其產業關聯效應能帶動交通、通訊、酒店、餐飲、旅游、零售、廣告、印刷、裝飾、物流貨運等周邊產業的發展。
會展業匯聚巨大的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能優化行業的配置資源,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各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制造業需要會展業服務業的支持。會展緊扣經濟發展趨勢,展示經濟發展成果,直接刺激貿易、旅游、賓館、交通、運輸、金融、房地產、零售等行業的發展,大型和專業性的展會項目往往是新產品、新技術的發布、展示平臺,推動商品與服務貿易、投資合作、高端論壇、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進步與發展。
隨著全球會展業的不斷發展,會展業對全球經濟帶動作用也愈發明顯。據商務部與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編制的《中國會展業行業發展報告 2014》,全球會展產業每年直接經濟效益超過 3,000 億美元,為世界經濟帶來的增長總額超過 3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DP總和的 4%,并呈現出專業化程度高、市場化程度高、展會面積規模化和會展產業集中度高等特點。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會展業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有效拉動餐飲、住宿、交通、零售、旅游等眾多服務業的增長,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2014 年,我國會展業直接經濟產值已經達到了4,190億元,創造的間接經濟產值也十分巨大。
在新時期,會展產業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會展業,全面提升會展經濟已經提升到國家層面。會展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對結構調整、開拓市場、促進消費、加強合作交流、擴大產品出口、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2)會展行業產業鏈
會展行業上游主要是展館等基礎設施、信息技術,下游是會展業所服務的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其中,展館建設是物質層,承載、滿足并定義會展的硬件屬性;會展組展則是會展行業的核心層,包括會展創意策劃、招商組展、現場運營、數據統計;國民經濟各細分行業是應用層,是會展企業服務的對象。
會展行業中,除組展企業承擔招商招展、策劃、統籌運營外,相關的會展主場服務機構、物流企業、展臺搭建機構、廣告策劃企業也承擔了協助會展組展商更好運營會展的職能和作用,也屬于會展行業的范疇。其中會展主場服務,即展覽會現場管理與服務的外包和代理, 是展會的組織者指定某一專業會展服務公司對展會現場使行管理、協調和服務的一種新型專業服務模式,它是在展會組織者與場館、展商和觀眾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和“紐帶”。會展物流則是為參展商提供特殊的物流服務。
此外,會展周邊產業涉及、交通、金融、商購、海關、媒體、旅游、餐飲、酒店等方方面面。
會展行業產業鏈如下圖所示:
(3)會展行業發展歷程
1)國際會展業發展歷程
會展業在國外發展已有很長歷史,1890 年世界上第一個樣品展覽會在德國萊比錫舉辦。 隨著社會演變和科技進步, 會展業作為一種經濟存在形式, 其內容、功能和辦展方式等各方面都在不斷調整和變化。歐洲是世界會展業的發源地,經過一百多年的積累,歐洲會展經濟整體實力較強,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都是世界級的會展業大國。其中,德國是第一號的世界會展強國,其專業性、國際性的展覽會數量多、 規模大。 亞洲會展業的規模和水平僅次于歐美。 東亞的日本、中國及中國香港,西亞的阿聯酋,東南亞的新加坡,憑借廣闊的市場、巨大經濟發展潛力、發達的基礎設施、較高的服務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國際開放度或地理區位優勢,逐漸成為亞洲展覽大國。
近年來,全球會展業處于平穩發展階段,根據《進出口經理人》雜志每年對世界商展 100 大排行榜的統計,100 大商展的最低進入門檻和平均面積均保持平穩增長。近三年,世界 100 大商展的最低進入門檻從 2011 年的 10.5 萬 m2提升到 2014 的 11.6 萬 m2,增長了1.1 萬 m2;100 大世界商展的平均面積也從 2011年是 18.1 萬 m2上升到 2014 年的 19.5 萬 m2。
德國政府對會展業的投資較高,對漢諾威、法蘭克福等地區的展覽場館的建設投入巨資,并出臺相應的鼓勵措施和優惠政策。德國展覽委員會(AUMA)是政府和展覽業之間的橋梁,每年對世界各地的展會進行考察,并形成報告,為德國政府贊助本國企業出國參展提供決策依據和參考。
德國會展業的突出特點是專業性、 國際性的展覽會數量多、 規模大、 效益好、實力強,在國際性貿易展覽會方面優勢明顯。世界著名的國際性、專業性貿易展覽會中,約有2/3都在德國主辦。根據《德國會展業發展經驗及借鑒》(全球化雜志出版,2014 年第 3期),德國每年舉辦的國際性貿易展覽會約有130 多個,其中有將近一半的參展商來自國外。在展覽設施方面,德國也稱得上是頭號世界會展強國。德國現擁有 23 個大型展覽中心,其中超過 10 萬 m2的展覽中心就有8 個。
2)國內會展業發展歷程
①初步興起階段(1951-1980 年)
1951年,中國首次參加 “萊比錫春季博覽會”,標志著新中國會展業發展的開端。1953 年,中國貿促會接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工業展覽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接待的第一個來華展覽會。自此開始,中國展會展業進入起步期。
這一時期,出國展和來華展都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51-1980 年,中國貿促會共組織了400 余個出國展,以宣傳新中國的建設成就為目的;1953-1978 年,我國共接待112 個來華展,目的是為了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之間的友誼。
總的來說,起步期階段的展覽會數量少,專業化程度和組織水平不高,大部分還不具備現代貿易展覽會的特征,把展覽作為產業發展的意識尚未形成。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結束了沒有大型展館的歷史, 中國會展業進入了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的20年。
②迅速發展階段(1981-2000 年)
從 1980 年-2000 年, 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中國展覽業迎來了蓬勃發展時期。
1978 年,中國貿促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十二國農業機械展覽會”,這是建國后我國首次舉辦國際博覽會。之后,北京、上海、大連、珠海等城市先后涌現出了一批在亞洲乃至世界上知名的專業展覽會,如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博覽會、國際機床展覽會、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大連時裝博覽會、珠海航空博覽會等。
此外,出國展也經歷了重大變革,其標志性事件是中國貿促會于 1986 年組團參加瑞士“巴塞爾樣品博覽會”,展覽的貿易性、專業性大大加強,在中國出國展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中國展覽業開始與現代國際展覽業接軌。
截至 2000 年,中國初步形成了自主辦展、來華展、出國展并駕齊驅,政府或相關部門、協會/商會、國有展覽公司、民營展覽公司、合資展覽公司等多主體辦展的格局,會展業走向專業化、市場化。 2001 年,德國三大會展巨頭與上海浦東土地發展(控股)公司共同投資興建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標志著國際會展巨頭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序幕正式拉開。
到 2005 年,中國展覽業實現了質和量的飛躍,國際展覽范圍涵蓋機械、電子、通信、石化、儀器、鐘表首飾、服裝、銀行、建材等各行業;展會的主辦單位形成了政府、各協(商)會、外貿公司、國營和民營展覽公司、中外合資展覽公司以及外資展覽公司等多層次、多渠道辦展的新格局;會展業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一些境外展覽公司作為協辦、主辦單位開始介入內地展會。
正是基于以上特征,該時期被稱為中國展覽業的“產業提升階段”,主要特征是外資大量介入展覽市場、品牌展會不斷涌現、辦展主體多樣化,面市場化、國際化階段(2005 年-現在)2005 年 1 月, UFI、美國國際展覽管理協會(IAEM)和獨立組展商協會(SISO),共同主辦了首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在國內外會展界引起巨大反響。國家隨即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推動我國會展業發展,包括《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2007 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09年)、《關于“十二五”期間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1年)等。2015年國務院公布《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明確提出要全面深化展覽業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展覽業發展。
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會展行業已經從由政府主導格局轉向市場化。組展主體上,會展行業已形成多元組展模式,由政府主導辦展轉變為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門、政府臨時機構、貿促會等半官方貿易促進機構)、行業協會、國有企事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五大辦展主體。參展行業由傳統行業逐漸向戰略新興行業轉化。制造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展覽會數量增多,體現出初步轉型升級的態勢;會展城市逐漸由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轉移。東北、中西部會展經濟帶逐漸形成,會展經濟呈現出全面開花局面。
國際化方面,我國的會展項目以及會展機構得到UFI、國際大會和會議協會(ICCA)、FKM 等協會的認證越來越多。國際上著名的會展公司來華辦展,一些國際性品牌的會展被移植到我國市場。中外企業聯合辦展的模式屢見不鮮,中外合資會展企業也不斷增多。
2、我國會展行業發展現狀
(1)我國會展業規模持續增長,會展經濟產值不斷擴大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2014 年中國會展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09-2014 年,我國舉辦各類展覽數量從 4290 場上升到 7495 場,年復合增長率達 7.27%;展覽面積從 4990萬 m2上升到 9736 萬 m2,年復合增長率達11.11%,展覽面積增長快于展覽項目增長,單位項目規模擴大,展覽效益向好。
2009-2014 年我國辦展數量和面積統計
數據來源:商務部、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
隨著會展業辦展數量和辦展面積的快速增長, 相應會展經濟產值也實現大幅增長。 根據商務部等機構的統計數據, 2009 年會展經濟直接產值僅為 1817億元,到 2014 年增加到419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18.18%,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63.61 萬億元的 0.68%,占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 30.67 萬億的 1.4%。
2009-2014 年我國會展業直接經濟產值
(2)我國會展業呈現五大會展經濟帶格局
會展經濟的發展與一個城市產業結構、區位優勢、開放和市場化程度、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服務貿易發達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我國,正是由于各城市和地區的產業結構、地理位置、開放程度等存在很大差異,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會展經濟產業帶和會展中心城市。
從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會展業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會展經濟帶”,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華東會展經濟產業帶”、以廣州、香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華南會展經濟產業帶”,以武漢、鄭州、成都、昆明等城市為龍頭的 “中西部會展中心城市” 和以大連、 哈爾濱等城市為中心的 “東北邊貿會展經濟產業帶”。這些會展經濟產業帶和會展中心城市通過進行準確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協調、各具特色、梯次發展的互動式會展經濟發展格局。
1)環渤海會展經濟帶——以北京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城市為重點,其會展業發展早、規模大、數量多,專業化、國際化程度高,門類齊全,知名品牌展會集中,輻射廣。另外,在北京的會展業中,由原中央政府部門轉化出來的全國性專業行業、協會成為辦展主力是北京會展業的另一特點,使北京會展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十分突出。
2)長三角會展經濟帶——以上海為中心,以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等城市為依托的會展產業帶已經形成。該產業帶起點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規劃布局合理、貿易色彩濃厚,受區位優勢、產業結構影響大,發展潛力巨大。
3)珠三角會展經濟帶——以廣州為中心,以廣交會為助推器,以深圳、珠海、廈門東莞等會展城市群,形成了國際化和現代化程度高、會展產業結構特色突出、會展地域及產業分布密集的會展經濟帶。
4)東北會展經濟帶——以大連為中心,以沈陽、長春等城市為重點的會展經濟帶,依托東北工業基地的產業優勢及東北亞的區位優勢,形成了長春的汽博會、沈陽的制博會、大連的服裝展等品牌展會。
5)中西部會展經濟帶——以武漢、成都為中心,以重慶、西安等城市為重點的會展經濟帶,通過不斷發展,現已形成了武漢的華中國際汽車展、武漢光博會、成都的西部國際博覽會、綿陽的科博會、重慶的高交會、西安的東西部洽談會等品牌展會。
(3)場館存量不斷增加,新建場館向中西部延伸
展覽館是決定展會規模主要因素, 其設施的現代化程度決定了展會服務方式的質量和水平, 會展業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使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會展業發展,加強展覽館基礎設施建設。
自 2002 年起,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我國各大城市開始爭先恐后地進行展館建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而近年以來展館的建設力度更是達到了高峰。
根據《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與《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的不完全統計,國內各省專業會展場館從 2011 年統計到的 153 個,室內面積為 504.33 萬 m2快速增長到 2014 年總計 226個,室內面積964.13 萬 m2,其中專業展館(室內可租用面積大于等于 5000 m2,且舉辦2個以上經貿類展覽會的展覽館)128 個。
目前,我國的展覽場館的面積已經超過號稱“世界會展之國”的德國成為全球第一。2014 年全球十大頂級場館中,中國占據兩席,其中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居第二位,室內展覽面積達 40.0 萬 m2,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館位居第五位,室內展覽面積達33.8萬m2。2014 年全球及國內十大頂級場館如下表所示:
全球十大頂級場館 (面積萬)
全球十大頂級場館面積萬(m2)中國十大頂級場館面積萬(m2)德國漢諾威展覽中心46.68國家會展中心(上海)40.00國家會展中心(上海)40.00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館33.80德國法蘭克福展覽中心35.57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20.00意大利米蘭展覽中心34.50重慶國際博覽中心20.00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館33.80武漢國際博覽中心15.00德國科隆展覽中心28.40義烏國際博覽中心12.00德國杜塞爾多夫展覽中心26.27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11.00美國麥考密克展覽中心24.81中國國際展覽中心10.68法國巴黎北維勒班特會展中心24.26沈陽國際展覽中心10.56西班牙瓦倫西亞展覽中心23.08深圳會展中心10.50截止到 2014 年底展覽館市內可租用面積 10 萬 m 以上城市一覽表:
序號城市展覽館數量室內可租用面積合計(萬 m )1上海11852廣州6573北京8284重慶3265武漢4216南京2147義烏2148沈陽3149東莞21310天津31311成都11112深圳111在場館存量不斷增加的同時,除北上廣一線會展城市外,中部的重慶、武漢展館建設也快速增長,分列全國第 4、第 5。截至 2014 年底,在建展館中四川、湖南、江西分別以 21.50、20.20、20 萬 m2的在建展館面積排在國內的前三位,表明展館建設正快速向中西部轉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