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征信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2016/4/25 10:43:5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我國征信行業發展階段征信行業二十年發展,我國經歷了四大階段:我國的征信行業起步較晚,經過 20 年的 發展,形成了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為主導,民營征信機構為補充的混合經營格局。目前 人民銀行已經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公共征信網絡,民營征信機一、我國征信行業發展階段
征信行業二十年發展,我國經歷了四大階段:我國的征信行業起步較晚,經過 20 年的 發展,形成了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為主導,民營征信機構為補充的混合經營格局。目前 人民銀行已經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公共征信網絡,民營征信機構業務逐步向市場化邁進, 整個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我國征信行業發展可分為初步探索、區域性平臺搭建、央行 集中統一平臺主導、市場化改革等以下四個主要階段:
我國征信行業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開放促使首批征信機構出現。80年代后期,國內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促使第一家信用評級公司——上海遠東資信評級有限公司成立。同期,對外貿易擴大要求國內外企業對彼此信用情況有更深的了解,對外經濟貿易部計算中心和國際企業征信機構鄧白氏公司合作,相互提供中國和外國企業的信用報告。1993年,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成立,專門提供企業征信服務。隨后,一批專業信用調查中介機構陸續出現。
90年代至20世紀初,個人征信開始試點,基礎數據庫實現全國聯網查詢,征信業全面起步。
人民銀行推行企業貸款制度,上線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并實現全國聯網查詢,使企業征信上了一個新臺階。同期人民銀行批準上海市進行個人征信試點,個人征信正式起步。
個人征信起步,基礎數據庫運行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世紀初至今,征信業監管機構成立,法律法規出臺,全國金融信息基礎數據庫建成,征信業進入提速發展階段。
人民銀行成立征信管理局,成為征信業監管機構,按照《征信業管理條例》、《征信機構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履行監管職責。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上線運行,為征信業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持。
征信業進入提速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我國征信行業發展總體概況
全國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建成使用,包括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和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截至2014年底,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覆蓋了1969萬家機構,其中600多萬戶有信貸記錄,有貸款信息的機構數有1009萬家。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覆蓋了8.6億自然人,有貸款記錄人數3.5億。
個人征信系統歷年接入機構數量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服務的機構用戶(2014年)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
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收錄的自然人數量(2007-2014年)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
截至 2014年底,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開通查詢用戶 14.8萬戶,累計查詢 5.23 億次,2014 年全年查詢共計 9,950.4 萬次,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開通 查詢用戶 13.3萬個,全年查詢次數 20.83億次,2014年全年共查詢 4.05億次。
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年度查詢情況(2007-2014年)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
三、我國征信行業發展特點分析
我國征信業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征信體系發展現狀
我國征信體系建設由信貸征信起步,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以央行的公共信用信 息征集系統為主、市場化征信機構為輔的多元化格局。央行征信系統基本上 為每一個有信用活動的企業和個人建立了信用檔案,對外提供基礎性的信用 信息服務。市場化征信機構則立足于細分市場,發揮其細分數據優勢,向社 會提供多樣化的信用信息服務。
央行征信系統央行征信系統包括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于 2006年 7月實現全國聯網查詢。央行征信系統的數據主要來源于銀行業金融機 構等傳統意義上的信貸機構,同時也包括社保、公積金等公共信息。從這些 機構得到信用數據后,通過模型評分評級,形成信用報告、信用評級等征信 產品。央行征信系統的需求方包括:銀行、政府部門、工商企業、個體自然 人等,多數發生在個人購房和購車、個人小額信貸、企業信貸、債券買賣等 場景中。
央行征信中心企業及個人征信服務概覽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征信法規制度方面,我國逐步建立了以國家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標準的多層次制度體系。我國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征信業管理條例》、《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征信數據元數據元設計與管理》等。
征信業重要法律法規
文件內容《征信業管理條例》對征信機構的設立條件和程序、征信業務的基本規則、征信信息主體的權益,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法律地位及運營規則、征信業的監管體制和法律責任等內容進行了規定《征信機構管理辦法》規范征信機構的設立、變更和終止程序《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規范了商業銀行報送、查詢和使用個人信用信息的行為《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管理辦法》明確了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制度《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明確了信用評級機構的工作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評級原則、評級內容和評級程序等內容《征信數據元數據元設計與管理》發布征信信息系統開發建設的基本標準規范,促進了信息跨部門、跨行業共享和應用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征信行業運營模式分析
征信--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礎設施”
征信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征信是指專業化的第三方機構依法采集、整理、 記錄、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對外提供信用報告和信用信息 咨詢服務的一種活動,它為專業化的授信機構提供了一個信用信息共享的平臺,從而幫 助客戶判斷、控制信用風險,進行信用管理活動。征信活動對每個金融活動主體進行信 用評估,大大緩解信貸活動中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降低金融系統的信用風 險和交易成本,保障金融體系的健康和高效運行。對于金融機構,征信可以幫助其充分 了解客戶資信狀況,提高貸前、貸中和貸后的審批和監管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和信用風 險;對于貸款客戶,征信可以幫助資信良好的客戶縮短審批時間,降低借貸成本,享受 優質的金融服務,同時征信活動還能產生無形的監督和激勵,促使金融客戶積極履約, 保障金融體系的良性發展。
根據所有權性質不同,征信機構可以分為公共征信機構和民營征信機構。公共征信 機構指由一國政府(通常是中央銀行)建立的公共信用信息登記機構。民營征信機 構一般獨立于政府之外,是產權私有、市場化運作的征信機構,包括由民營企業、 行業協會經營的征信機構。
根據信用信息主體不同,征信機構可分為企業征信機構和個人征信機構。企業征信 機構是指對企業法人的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和加工,并有償為授信機構提供企業信用 評估服務的征信機構。個人征信機構是指對自然人的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和加工,并 根據用戶要求提供個人信用評估服務的征信機構。
征信行業盈利模式—產業鏈內數據的流轉應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日常生活和 經營中,在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和其他企事業單位中產生了大量與信用相關的數據和信 息。征信機構通過與數據收集機構合作,將分散在各個部門的信用信息匯總、整合,并 利用自身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對信息進行處理,生成信用評分、信用報告等信用產品。征 信機構通過向信用信息使用者出售信用產品、提供增值服務以獲取利潤。
征信行業產業鏈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我國征信體系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日本企業征信發展歷程解析
- 下一篇:中國征信企業融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