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精神衛生醫療市場集中度
2016/6/5 10:48:0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包括四類,分別為: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精神科、康復機構以及門診部。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不同,康復機構主要是運用醫學、社會、教育和職業等措施對患者進行康復性訓練和服務;精神專科醫院與綜合醫院精神科提供治療服務,我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包括四類,分別為:精神�?漆t院、綜合醫院精神科、康復機構以及門診部。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不同,康復機構主要是運用醫學、社會、教育和職業等措施對患者進行康復性訓練和服務;精神�?漆t院與綜合醫院精神科提供治療服務,包括住院服務與門診服務;精神�?崎T診部提供基礎的非住院治療服務,治療周期短,具有較強的應急性。
精神專科醫院在全部精神醫療機構中所占比重最大。根據衛生部2010年國家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統計結果顯示,精神�?漆t院占據主要地位,占全部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的52.97%。這也說明了我國精神醫療市場以治療為主,康復護理業務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精神衛生機構主辦單位眾多,行業仍以政府為主導。精神衛生機構主辦部門包括政府部門、企業、個人、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及組織等。精神醫療屬于我國公共醫療體系,由政府部門提供并保證實施。根據衛生部2010年國家衛生資源與醫療服務統計結果顯示,政府部門主辦精神醫療機構占精神醫療機構總數的69.5%。 政府機構部門中衛生部主辦最多。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目前我國精神醫療機構的主辦部門類型眾多,涉及衛生、民政、公安、司法、計生委、教育等多個部門,其中衛生部門主辦最多,占所有機構的50%以上。建國初期,我國精神衛生工作主要由衛生部、民政部、公安部為主管單位的3個系統承擔。其中衛生部主辦醫療機構,提供精神醫療服務;民政部主辦收容所、療養院和具有公益性質的患者之家等機構供社會服務,側重收容與療養;公安部主辦強制戒毒所、強制醫療所等機構,對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控制,維護社會安全。1991年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加入精神衛生工作,主辦精神殘疾預防、康復機構。2004年將教育部和司法部納入精神衛生主管單位,教育部主管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防治,司法部主辦司法鑒定所等負責精神疾病鑒定等涉及法律程序的機構。目前我國精神衛生機構以衛生部主辦的醫療機構為主。
我國精神衛生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精神衛生需求日益增加,精神衛生市場規模增長迅速,由2010年的143億增長至2014年的299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0.2%。Frost&Sullivan報告預計,在2019年該市場規模達到650億元。
公立醫院仍占據市場的主要地位,但民營醫院增長勢頭迅猛。公立精神醫療機構占據市場中的優勢地位,市場規模遠遠高于民營醫院。然而近年來民營醫院表現更為強勁的增長勢頭。2010年—2014年,民營醫院年均復合增長率23.8%,高于公立醫院增長率19.5%。
2010-2019年中國公立精神醫療機構和民營醫療機構市場規模比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就單個機構而言,我國精神衛生醫療市場高度分散。根據Frost&Sullivan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前十大精神科醫療集團的收入共占市場總收入的8.2%。對比其他�?漆t療行業的發展歷程,我們認為高度整合是醫療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精神醫療市場高度分散,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市場體系,市場有待整合。
中國精神衛生醫療市場集中度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發病率的上升及龐大的患病人群看,精神衛生醫療市場是一個廣闊的藍海。
我們認為,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城鎮化、家庭結構變化及災害頻繁發生等社會發展的規律也進一步推動了患病率的上升。但是在患病率大幅度上升的情況下,住院率變化不明顯、就診率呈現下降趨勢,由1993年的0.74‰下降到2013年的0.4‰,反應了精神疾病的就診情況差,“患病不看病”的客觀現實,背后正是病恥感、疾病認知程度低等因素作祟。
被嚴重壓抑的需求
我國精神衛生醫療需求旺盛,精神疾病患者基數較大,患病率持續增長。根據衛生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底我國重度精神患者超過1600萬人,各類精神疾病患者超過1.8億人,登記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達到429.7萬人。近年來我國精神疾病患病率明顯上升,由1993年的0.72‰上升至2013年的1.5‰,增長超過一倍。 我國精神疾病死亡率在各類疾病的排名中上升。由于我國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精神疾病的死亡率在過去十余年中有所下降,但精神疾病在各類疾病城市與農村的疾病死亡率排名中均有所上升,其中城市疾病死亡率由1990年的13位上升至2014年的11位,農村疾病死亡率由1990年的12位上升至2014年的11位。
但是在現實需求強勁增長的背后,我國居民的需求被嚴重壓抑。在患病率大幅度上升的情況下,就診率呈現下降趨勢,由1993年的0.74‰下降到2013年的0.4‰,反應了精神疾病就診情況差,“患病不看病”的客觀現實。
1990-2014年我國精神疾病死亡率及其排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精神科醫療行業與其他專科醫療行業相比較為特殊,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多不具有自知能力,無法做出有效地行為,患者和就診決定人多是相互分離的個體,兩者
在就診行為過程中都非常重要。在市場真實需求旺盛的基礎上,患者就診情況將對精神醫療市場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能否消除就診過程中的抑制因素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公眾對精神疾病的態度影響患者的就診情況。我國公眾對精神疾病普遍存在偏見,對精神病患者避而遠之,這種歧視環境易造成患者的病恥感。為免遭受歧視,患者常常選擇不去精神病醫院就診。
患者和就診決定人的文化、信仰等背景影響患者的就診情況。患者和就診決定人的文化程度越高,選擇到精神衛生機構就真的可能性越大。缺乏醫學知識的決定者,往往不能及時利用精神衛生服務機構,而選擇他們較為熟悉的、求助便利的迷信等民間方式進行治療。
患者和就診決定人對精神衛生知識的認知情況影響就診情況。精神衛生知識包括疾病的識別、患病后的診治方式及國家優惠政策等,對就診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認知水平較高的人能夠及時辨別精神疾病,選擇去專業的醫療機構就診,同時能還能利用國家優惠政策減輕自身的經濟負擔。
精神疾病所具有的特征決定其更難被識別。目前精神疾病只能通過觀察癥狀進行診斷,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其診斷易受病史采集方法、對癥狀認識水平因素的影響,導致與其他軀體疾病混淆。與其他疾病不同,精神疾病由于發病原因多樣、難以檢查和治療,只能通過癥狀學方法進行檢查,誤診和漏診率偏高。
就診情況受多因素影響,真實需求極有可能被低估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精神疾病的致殘、致死率較高,疾病負擔高。嚴重的精神疾病常引發軀體性疾病,造成更為嚴重的身體損害。疾病負擔指疾病對社會經濟及健康產生的壓力,主要使用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進行評估,是評價疾病對社會影響的重要指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疾病負擔調查結果顯示,精神疾病占疾病總負擔的7.07%,已超過艾滋病、結核病、糖尿病等嚴重疾病, 在各類疾病負擔中排名第五。根據衛生部發布資料顯示,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居首位,約總疾病負擔的20%。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對精神衛生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世界疾病負擔排名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根據衛生統計年鑒數據,2014年我國每10萬人所配備的精神科醫師數量為1.8,每萬人配備的精神科護士數量為3.7,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和5.1。精神科醫師數甚至低于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精神衛生醫護人員存在巨大的缺口。
2014年每十萬人配備的精神科醫師數和護士數分析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根據《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中關于精神病醫院的相關標準要求,一級醫院的每床所配衛生技術人員數不低于0.4,二級醫院為0.44,三級醫院為0.55,根據此標準,即使以一級醫院為標準計算,2014年我國精神病床位應配衛生技術人員總數應達到115108人,而我國2014年實際精神衛生技術人員總數僅為94960,缺口數超過2萬。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精神科床位數水平已經遠遠低于理論水平,而與精神科床位數相比,我國精神科醫護人員數量匱乏程度更為嚴重,精神衛生技術人員的缺乏導致其成為行業內的稀缺資源,未來行業基礎資源發展的關鍵在于精神衛生技術人員的數量和質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干細胞產業潛力巨大,政策逐步規范化
- 下一篇:房屋租賃新政出臺 雙端發力繁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