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校服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
2016/6/13 10:44:4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校服最早起源于歐洲,一般由學校統一規定樣式,一般學校校服有該校校徽,直接影響到學校形象。受我國國情影響,此前的“中國校服”主要起到“標志化”作用,既統一形象且注明所屬學校。隨著消費需求升級,學校服最早起源于歐洲,一般由學校統一規定樣式,一般學校校服有該校校徽,直接影響到學校形象。受我國國情影響,此前的“中國校服”主要起到“標志化”作用,既統一形象且注明所屬學校。隨著消費需求升級,學生服裝系統的功能從初期的高辨識性(身份識別)和高可視性(安全警示),越來越開始強化穿著舒適與款式美觀。作為非常好的參考,日本和韓國走在了前面,兩個國家校服市場化分別始于上世紀 80 年代和上世紀 90 年代。
一、中國校服市場現狀分析
作為“穿”這一消費因素,升級與提升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人均 GDP10000 美元是衡量是否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一個重要指標。日本和韓國相繼于上世紀80 年代和90 年代實現這一目標,成為發達國家。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 2015 年中國人均 GDP 為 8016 美元,分地區看, 10 個省市已率先跨過人均 GDP10000 美元,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正向GDP 20000 美元大關靠近。人均 GDP 提升至這一水平之后,人們的消費心態與消費結構將發生升級,從滿足基本日常的消費向更強調消費品質的層次的需求轉變。2008-2015年全國GDP及同比增速
國內人均GDP 超過10000 美元省市(人民幣元)
新生代中產階級群體,加速消費升級。在日本與韓國逐步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過程中,隨著經濟轉型,均出現了階段特征明顯的重要消費升級,覆蓋生活方方面面,從消費升級浪潮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強調黑白電視、冰箱等耐用消費品到追求汽車、娛樂設備等的轉變。目前,在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中,80 后成為中國新生代中產階級主流的崛起, 追求品質品牌追求個性慢慢成為了主流,消費品在各個細分類別中越來越精細化定位更加趨于精準。這批人群正慢慢變成校服市場中的家長,隨著校服市場化的推進,作為實際購買者的他們對于校服款型與時尚度要求與此前校服市場的供應之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契機。
二、中國校服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戰略
1、以2015 年7 月教育部公布的《2014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為參考,義務教育階段與高中階段整體在校學生為1.8 億,國內大部分地區校服單套價格在100 元左右,經濟發達地區略高,綜合考慮我們取單套價格120 元。對于校服套數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情況不一,按照最普及的情況,即按人均擁有春夏與秋冬兩套簡單測算。兩個因素確定之下,該部分校服市場空間在430 億元左右。
根據以往經驗,民辦中小學校服單價顯著高于公立學校,以2014 年民辦教育中小學生數量0.16 億為基數,參考目前市面上私立學校校服每套平均1000 元左右的價格,按人均擁有春夏與秋冬兩套簡單測算,民辦中小學校服市場空間在320 億元左右。兩者合計,我們估算中國校服市場空間在750 億元左右。
2014 年國內中小學在校生統計
民辦中小學數量與在校生增加情況
民辦教育機構數量與在校生數量增加趨勢明顯。其中,民辦普通小學5681 所,比上年增加274 所;招生114.80 萬人,比上年增加3.52 萬人;在校生674.14 萬人,比上年增加45.54 萬人。民辦普通初中4743 所,比上年增加208 所;招生167.74 萬人,比上年增加5.63 萬人;在校生487.00 萬人,比上年增加24.65 萬人。民辦普通高中2442 所, 比上年增加67 所;招生82.73 萬人,比上年增加2.91 萬人;在校生238.65 萬人,與上年增加7.01 萬人。民辦中等職業學校2343 所,比上年減少139 所;招生71.95 萬人,比上年減少1.21 萬人;在校生189.57 萬人,比上年減少18.37 萬人。另有非學歷教育學生29.45 萬人。
校服品類從屬于童裝門類,參考孕嬰童市場近5 年以來10%-15%的行業增速,并參考童裝服飾9-10%的增速,考慮到校服產品受到行政干預長期處于低價,而隨著校服市場化進程及整體消費替代的空間,我們預計2020 年之前校服市場的保守增速在8%左右,以此測算,到2020 年整個中國校服市場的空間將達到1200 億元左右。
2、市場分化、競爭者眾多,質量參差不齊。中國目前校服生產企業至少有幾千家。校服行業內的家庭作坊和體量龐大的代工廠共存,市場集中度非常低,最大玩家也不到1%的市場份額。品質問題一直困擾著市場,近年來包括廣東、浙江、上海等地都出現了校服產品不合格,甚至發現可分解致癌染料事件,社會對于校服質量的擔憂與關注與日俱增。
國內校服質量問題事件頻發
3、地方保護主義盛行,訂單獲取存在尋租空間。日本韓國等成熟校服市場,存在著學校集體訂制與學生自行購買仿制服兩種主流模式,而我國目前階段校服采購還停留在校方主導的集中采購模式。訂單的獲取基本來源于會議營銷,通過與當地教育部門或校長溝通獲取訂單,公開招投標中對于在當地有納稅記錄或注冊資金的公司呈現出偏好, 直接導致了異地擴張的難度,全國性品牌的建立需要時間與過程,目前國內主流的校服品牌業務基本呈現出強烈的地區性。
國內主要優勢品牌地域分布
4、對企業設計、售后與物流能力要求高。設計方面,校服需要兼顧多方喜好,包括學生、學校、家長和主管部門, 需要在設計、用料、價格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學生身型跨度大,企業需要具備尺碼方面的數據積累;售后與物流方面, 由于校服的季節周期性(每年8、9 月開學發貨高峰),“以銷定產”模式之下,需要一定的庫存備貨,且對于退換貨與追加訂單需要有很好的反應速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