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強企業名單揭曉 長虹繼續領跑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
2016/7/14 10:21: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新網7月13日電 根據2015年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報數據,2016年(第30屆)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日前揭曉,華為、聯想、海爾、長虹等位列前茅,其中長虹以百強第七位中新網7月13日電 根據2015年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報數據,2016年(第30屆)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日前揭曉,華為、聯想、海爾、長虹等位列前茅,其中長虹以百強第七位繼續領跑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在大力推進物聯網智能轉型的過程中,成功實現家電主業與智能服務新興產業的“雙輪驅動”。
據了解,在2015年經濟整體低迷的大環境中,長虹克服重重困難,通過產品智能化、管理運營改革以及大力拓展海外市場等一系列戰略實施,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今年一季度,長虹運營持續向好,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6億元,同比增長1148.64%。而更被業界看好的是,長虹面向物聯網的智能轉型開始從謀劃階段步入全面成長階段。
CHiQ新品頻出 智能制造全面升級
立足互聯網、面向物聯網推進長虹產業轉型與升級,2013年10月,長虹董事長趙勇宣布啟動實施網絡化、智能化、協同化“新三坐標”智能轉型戰略。2014年,長虹陸續推出顛覆行業傳統的CHiQ系列電視、冰箱、空調,在家電行業引發“CHiQ現象”。而近兩年,長虹繼續加大力度推動終端產品智能升級與迭代。
去年3年,長虹推出全球首款移動互聯電視CHiQ二代,為智能電視增加了一顆“移動芯”,并基于長虹大數據平臺實現實時收視統計、根據用戶喜好推薦節目等創新應用,而隨著青年領袖、全民偶像鄧超擔當CHiQ代言人和產品經理,長虹CHiQ電視成為近兩年來最受年輕消費者喜愛的智能電視之一。
而今年6月,長虹又推出了“空間智變”CHiQ二代物聯網冰箱和具有全天候自控技術的CHiQ智慧空氣管家,智能應用再次突破。通過全球首創的智能冷量分配技術和ETC智能識別技術,CHiQ二代冰箱能夠迅速識別冷凍室和帶包裝的食品,識別率高達100%。區別與傳統冰箱制冷技術,智能冷量分配技術通過中央制冷,分離式多風道輸送,實現了智能冷量合理分配,打破傳統冰箱的冷藏與冷冰空間界限,讓空間可定制化。
而據長虹內部人士透露,隨著長虹智能研發、智能制造、智能交易三大平臺的持續打造,在長虹智能轉型的“產品池”中,已經儲備了若干個面向物聯網的智能創新產品與應用,未來將陸續面市。
構建物聯新生態 智能服務空間巨大
根據長虹“新三坐標”智能戰略,在“協同化”方向,長虹要完善各個終端的聯接與協同,形成系統解決方案,發展智慧家庭、智慧社區和智慧城市業務,實現產業邊界的拓展,使長虹成為業內最具競爭力的智慧家庭產品提供商和智慧生活系統服務商。為此,長虹近年來進行了一系列新商業模式及平臺的探索。
去年7月,長虹推出“智慧社區下的智能家庭”服務解決方案,首期推出“點點幫”智慧物業和“妥妥醫”智慧健康兩大業務平臺。“智慧社區下的智慧家庭,是長虹智能戰略落地的又一重大舉措,是長虹由單一的智能硬件向智能硬件+線下優質服務轉型的重要拐點。”行業觀察家表示,長虹以智慧社區為切入,將多元社區服務與管理進行整合,為社區用戶提供整套智能服務解決方案,以實現便捷、高效、超值、舒適的家居、生活環境。
而通過智慧物業、智慧健康兩大業務平臺的試運行,以及越來越多的長虹智能終端接入大數據平臺,設備數據和用戶行為數據的沉淀,使長虹面向物聯網的智能轉型又有了突破性進展。今年3月,長虹重磅發布全球首個開放的物聯運營支撐平臺——UP平臺。據悉,UP平臺以用戶中心、設備中心、支付中心等21個能力中心及能力開放平臺為基礎,可提升全產業鏈條能力的產品化和服務化,實現基于場景的用戶運營、數據運營,快速支撐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生活等領域孵化的物聯網創新應用,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跨垂直業務線的物聯網生態體系。UP平臺打通物聯智能硬件開放、支持物聯生態應用及推廣,以平臺形式提供技術和服務能力,實現產業融合和服務協同。隨著第三方產品和廠商的不斷接入,逐步完善平臺能力和產業生態,實現物聯網生態圈,共創共贏,為人民生活服務。
物聯運營支撐平臺的誕生,標志著長虹智能服務新興產業的核心基礎支撐能力已成功構建。依托UP平臺,長虹已經成功孵化出點點幫、妥妥醫、購食匯、家事幫、能源管理、關護通、車聯網、智慧學習等多個智能服務產業公司。其中,點點幫已簽約1800多個社區,覆蓋30個城市,覆蓋用戶超100萬。圍繞智慧城市主體業務快速推進,今年一季度,長虹成功中標廣元人口信息化建設等多個智慧城市項目,中標金額超過2億元。
智能服務作為長虹“十三五”產業規劃中的五大新興產業之一,正在成為長虹“十三五”期間再造一個新長虹的核心驅動所在。而未來物聯網將是一個具有萬億增值空間的產業,長虹從家電制造商向生活服務提供商轉型,搶占物聯網風口,未來發展空間無疑將更加巨大。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