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建筑金屬圍護行業優勢及發展階段分析
2016/9/2 10:44:3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按金屬板材不同可分為鍍制烤漆板、鋁鎂錳合金板、銅板等。鍍制烤漆板價格便宜,性價比高,多應用于工業建筑領域。鋁鎂錳合金板基材防腐、耐久性強,使用壽命長于鍍制烤漆板,此外強度、柔韌性、熱脹冷縮系數等指標均優于鍍制烤漆板,適合造型復雜且對建筑壽命按金屬板材不同可分為鍍制烤漆板、鋁鎂錳合金板、銅板等。鍍制烤漆板價格便宜,性價比高,多應用于工業建筑領域。鋁鎂錳合金板基材防腐、耐久性強,使用壽命長于鍍制烤漆板,此外強度、柔韌性、熱脹冷縮系數等指標均優于鍍制烤漆板,適合造型復雜且對建筑壽命有較高要求的公共建筑。
金屬圍護系統分類比較
建筑金屬圍護系統應用范圍工業建筑(墻體)工業建筑(屋面)倉儲公共建筑(機場)公共建筑(車站)公共建筑(體育館)公共建筑(劇院)公共建筑(展館)建筑金屬圍護系統的優勢
采用建筑金屬圍護系統的建筑主要以工業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為主, 類型包括工業廠房、物流倉儲、機場航站樓、火車站及大型交通樞紐、會議及展覽中心、體育場館等,此類建筑結構主體通常為鋼結構,其特點是跨度大、層數低,對外圍護系統要求較高。建筑金屬圍護與傳統的建筑材料相比,具有輕質高強、設計靈活、色彩豐富、易于造型等優點,能使建筑產生更強的現代感與時代氣息,同時建筑金屬圍護系統在施工過程中和建成后使用時,具有環保、節能、抗震等諸多特征,符合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① 環利用率高傳統建筑圍護系統所采用的砌體結構和混凝土結構大量采用硅酸鹽水泥材料,在建筑解體后將變成難以循環再利用的廢棄物,會造成很大的環境壓力。我國在消耗了全球最多水泥的同時,也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建筑金屬圍護系統可大大減少砂、石、灰的用量,減輕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并且金屬材料在建筑解體后可回收進行循環再利用,長期使用成本較經濟。因此推廣金屬圍護系統對節約自然資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節約鋼材、水泥、砂石等結構材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②易于造型、輕質高強、外形美觀、現代感強烈與傳統材料相比,建筑金屬圍護系統易于造型、輕質高強,可塑性強且能夠靈活設計,與鋼結構主體配合后可以組合成跨度大、造型獨特的結構,突破傳統建筑跨度極限,適宜用于有大空間需要的工業廠房、物流倉儲、機場航站樓、火車站及大型交通樞紐、會議及展覽中心、體育場館等。建筑金屬圍護系統配合已成熟發展的輕鋼結構,能夠真正體現鋼結構輕質、布置快速高效等一系列優勢,目前在大空間鋼結構建筑中已成為首選方案。另外金屬圍護系統現代感強烈,通森特過多變的色彩和形狀能夠達到美化建筑外觀的目的,還可以使建筑物的線條明朗、觀感舒適。③綠色節能環保建筑金屬圍護系統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金屬板材和輕質保溫材料, 可替代黏土磚瓦和混凝土, 大幅降低磚瓦、 水泥的使用量, 有效免除燒磚燒瓦對耕地的破壞。現場施工時主要是部件的組裝干作業,極少有粉塵、污水、噪音等污染,有效控制建筑工地 PM2.5,減少環境污染。另外與傳統材料相比,建筑金屬圍護系統氣密性和水密性較好,建筑保溫和隔熱性能優越,能有效提高建筑的節能效果,符合建筑環保節能的發展趨勢。④標準化生產與施工,有利于推動建筑工業化建筑工業化是以構件預制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為生產方式,以設計標準化、構件部品化、施工機械化為特征,能夠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等整個產業鏈,實現建筑產品節能、環保、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建筑生產方式。運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建設有利于保證工程進度和質量,節省能耗成本,符合綠色建筑發展方向。金屬圍護系統的絕大部分構件、部品甚至節點和連接件都在工廠生產,現場采用流程化的安裝技術,可以不受建造季節氣候影響,大幅提高部品的制作質量,提高整體建造技術水平,有利于推動建筑工業化發展。⑤抗震性能好建筑金屬圍護系統采用高強度高性能的金屬板材,具有自重輕、強度高、延性好的特點,承受動力荷載的性能強,可靠性高,因此抗震性能優良。由于地震為左右和上下活動, 所以用緊固件連在一起的金屬圍護結構組成了一個安全穩定的盒子,不會因為地震的搖晃而出現墻體倒塌或樓板掉下,從而危及人身安全的情況。在經歷震動時不僅不會發生太大的位移形變,反而還可以削弱地震波,確保了建筑的安全性, 抗震性能遠高于其他磚混結構、 混凝土結構。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多發國家之一, 采用金屬圍護結構的建筑可切實保障生命財產安全,并大大減少震后重建的人力和財力。建筑圍護系統主要指建筑屋面、 墻面等部分通過合理的結構形式與主體結構連接,以實現保溫、防水、防雷、吸音、美觀等功能的綜合系統,主要包括屋面、外墻面兩部分。 圍護系統的選材與設計安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建筑的品質及功能的實現,優秀的圍護系統可以增強建筑的視覺效果,提升建筑品質,并為建筑帶來附加值。
建筑圍護系統基本形式分砌(澆)筑類和裝配類兩大類,裝配類圍護系統包括幕墻系統和板材系統。對于板材系統,如按材質進一步細分可分為金屬板材類與非金屬板材類。其中金屬板材類主要包括各類金屬單層板、金屬面夾芯板,后者屬于國家鼓勵發展的新型墻體材料之一; 非金屬板材類主要有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建筑隔墻用輕質條板、鋼絲網架聚苯乙烯夾芯板、石膏空心條板、玻璃纖維增強水泥輕質多孔隔墻條板(簡稱 GRC 板)和建筑平板等類型。
不同建筑類型對圍護系統的選用也存在差異,具體如下:
注:低層大跨度公共建筑主要包括機場航站樓、火車站及大型交通樞紐、會議及展覽中心、體育場館等;公共建筑總高度超過 24 米的為高層,超過 100 米的為超高層,高層、超高層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商業辦公樓、酒店等;低層小跨度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學校、醫院等。
在國外,將金屬板材作為屋面材料、墻面材料使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大量采用金屬作為圍護系統材料主要是因為自上世紀 60 年代以來世界冶金工業的飛速發展,能夠生產出各種規格及滿足質量要求的金屬板材。1966 年,澳大利亞的 BHP 公司發明了一種被稱為 COLORBOND 的彩色鋼板, 這一項發明使鋼結構建筑徹底擺脫了“車棚”或“谷倉”的形象,真正成為豐富多彩的“建筑”。 1976年發明的“鍍鋁鋅” (ZINCALUME)技術,又使建筑壽命大大延長。金屬熱浸鍍技術及冷彎成型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日趨成熟, 為金屬板材在建筑圍護系統的應用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20 世紀 70 年代,現代建筑金屬圍護體系全部形成,國外的一些專業公司開發形成了自己完善而獨特的建筑系統。相比而言,建筑金屬圍護系統在我國大陸地區應用和發展的時間還不長,主要經歷了行業引人期、發展期、完善期和成熟期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引入期(1980 年—1990 年)我國建筑金屬圍護行業起步于工業建筑,1979 年,上海水產路倉庫項目首次采用日本引進的 S60 壓型鋼板屋面;1980 年,上海寶鋼一期工程近 60 萬平方米建筑圍護系統采用了日本的 W550(屋面)、V115(墻面)壓型鋼板,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該期間內,我國企業對國外引進的壓型鋼板成型設備消化吸收,研制了幾十種國產壓型鋼板成型生產線,滿足了國內市場對壓型鋼板的使用需求。第二階段發展期(1991 年—2000 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輕型鋼結構建筑以及金屬板圍護體系首先在工業建筑中得到了飛速發展。 外資企業發現國內建筑金屬圍護行業的潛在市場空間后,開始進入該市場。該期間進入的外資企業主要有歐美與臺灣企業,從業務側重點看既包括專業的圍護系統企業,也包括鋼結構+圍護系統合并發展的企業。隨著外資企業的進入,建筑金屬圍護系統逐漸在市場上得到推廣與發展,應用領域逐漸擴大,產品逐步受到國內市場認可。同時國內一些有敏銳市場觸覺的企業,紛紛加入壓型鋼板圍護系統生產、制作、安裝行業,尤其在東南沿海地區,壓型鋼板制作及安裝廠家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技術水平良莠不齊。第三階段完善期(2001 年—2005 年)進入 21 世紀,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平穩發展,建筑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鋼產量持續上升,鋼結構建筑已從一般工業建筑領域發展到民用建筑領域,因此對金屬圍護的發展起著帶動及推升的作用。第四階段成熟期(2006 年至今)隨著我國基礎工程的大量建設, 金屬圍護在民航建筑、 文化建筑、 體育建筑、會展建筑上大量應用, 金屬圍護系統的技術水平日臻成熟, 滿足了各方面的需求。這一時期的典型工程有:國家大劇院、首都機場 T3 航站樓、北京新國際展覽中心、廣州亞運城綜合體育館等。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