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農資流通行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
2016/9/7 11:05:1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有利因素農資流通行業是連接工業和農業生產的重要紐帶,為農業穩產、農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隨著我國農資流通行業扶持政策的落實、糧食安全的趨于嚴峻、下游需求領域的擴張以及惠農政策力度的加大,未來行業市場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拓展,產業發1、有利因素
農資流通行業是連接工業和農業生產的重要紐帶,為農業穩產、農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隨著我國農資流通行業扶持政策的落實、糧食安全的趨于嚴峻、下游需求領域的擴張以及惠農政策力度的加大,未來行業市場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前景也將更加廣闊。
(1)國家政策的支持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化肥等農資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受到淡儲貼息、農資綜合補貼、新網工程、專項財政資金等國家政策的支持。近年來,國家多次出臺政策,提出要完善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加強農業生產資料現代物流設施建設,保障市場供應積極培育大型流通企業,支持有實力的流通企業跨行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實現做大做強,努力構建暢通高效、誠信安全、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進的農資流通體系。這對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在提高農業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方面,國家也多次出臺政策,提出要鼓勵流通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這對提高農資流通效率、減少流通層級、擴大農資銷量有重大作用。
(2)糧食安全形勢嚴峻,化肥需求有保障
糧食安全一直是我國重點關注的問題。2014 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 6.07 億噸,實現了“十一連增”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國糧食剛性需求巨大且增長迅速,導致我國糧食供需關系仍處于緊平衡狀態。然而,據統計,2014 年我國糧食自給率已跌至 87%。從未來發展趨勢看,受人口、耕地、水資源、氣候、能源、國際市場等因素變化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將長期面臨嚴峻的挑戰。
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對提高糧食單產及總產均有較大的貢獻度,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化肥作為基礎肥料,存在剛性需求,在提高糧食產量方面仍將持續發揮作用,這對化肥的需求構成了有力保障。
(3)下游需求領域擴大
近年來,我國傳統農業種植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果蔬等經濟作物(包括蔬菜、油料、棉花等)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2010-2014 年我國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情況
自 2010 年以來,我國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呈穩步上漲態勢,由于經濟作物單位種植面積對化肥的需求量高于糧食作物 60%,因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增長將對化肥的消費需求起到重要拉動作用。
4)惠農政策力度大,農戶購買力提高
為了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我國一直實行力度較大的惠農政策。2006 年,在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的補貼政策基礎上,國家出臺了農資綜合補貼政策,根據“價補統籌、動態調整、只增不減”的基本原則,對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包括化肥、柴油、農藥、農膜等)實行直接補貼制度,從而形成了針對農戶的“四項補貼”政策。
2006-2014 年農業補貼及農資綜合補貼占比情況
自 2006 年實行農資綜合補貼以來,農資綜合補貼占“四項補貼”的比重逐年穩步上漲,2014 年我國農資綜合補貼金額達到 1077.15 億元,占“四項補貼”的比重達到 61.6%。
(5)關稅政策的逐步放松
為保障國內農資消費旺季時化肥供應,國家長期以來都對部分化肥品種實施進口總量配額關稅政策及淡旺季出口差別關稅政策。據統計,2014 年我國累計出口礦物肥料及化肥 2,904 萬噸,同比增長 52.8%,總出口金額 5,477,037 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41.9%;2015 年我國累計出口礦物肥料及化肥 3,450 萬噸,同比增長 19.0%,總出口金額 6,700,564 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2.6%。
(6)農民收入逐年增加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逐年穩步上漲,2000 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僅 2,253.4 元,而 2014 年我國各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10,488.9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11.61%。農民收入水平的逐年增加將成為化肥等農資需求增長的重要動力。
2010-2014 年我國各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情況
2、不利因素
(1)經營理念落后,陷入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
大多數農資流通企業經營理念落后,重產品經營,輕農技服務,品牌意識和客戶忠誠度不強。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行業內多數企業陷入了低水平的價格競爭,不僅行業毛利率偏低,更有少數企業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損害了行業的整體形象及利益,擾亂了市場經營秩序。
(2)傳統模式下經營風險大,復合型人才緊缺
行業內大多數企業主要采取多級分銷的傳統流通模式,配送成本高、效率低且農技服務不足,行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在與上游議價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往往被動承擔上游成本上升的風險。另外,在傳統模式下的農資流通企業偏重于產品買賣,業務形態的單一導致人才知識結構單一,視野狹窄。這樣的農資流通企業中既難以涌現視野開闊、敢于創新經營模式的高級管理人才,也難以培育精通農業科技、營銷渠道管理、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各種人才的緊缺又制約了傳統農資流通企業轉型的決心和進程。
(3)企業規模小,融資能力弱
市場化改革催生了多種形態的社會資本加速進入農資流通行業,企業數量迅速增加,形成一個龐大的農資經營網絡。但是行業內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差的狀況。同時,農資流通行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資金占用量大。除了少數優秀企業能夠憑借良好的信用條件獲得銀行融資,能基本滿足資金需求外,行業內企業融資能力普遍較弱,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4)2020 年前實現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
我國化肥及農藥施用量水平均大幅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過量施用及盲目施用問題嚴重,且利用率偏低,造成了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等問題。此外,我國耕地退化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已達到 40% 24 。為了推進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2015年國家提出了 2020 年前實現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未來將通過精準施用以及其他肥料替代等方式,降低化肥及農藥的施用量,提升施用效果。這將對化肥及農藥的需求擴大造成不利影響。流通領域的競爭將因此更加趨于激烈。
(5)優惠政策逐步取消,流通成本上升
近年來,國家對于化肥運費、電價、氣價、稅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在逐步減輕優惠力度。甚至取消優惠。運費方面,自 2015 年 2 月 1 日起,農用化肥運費由執行 2 號運價調整為執行 4 號運價,1 千公里漲價 25.2 元;電價方面,自 2015年 4 月 20 日起,全國各地啟動取消化肥生產優惠電價的進程,化肥生產電價優惠幅度小的地方,直接取消優惠;優惠幅度大的地方分步取消,2016 年 4 月 20日起,全國不再保留化肥生產優惠電價;用氣方面,自 2015 年 4 月 1 日起,化肥用氣不區分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在現行存量氣價格基礎上適當提高,提價幅度最高不超過每千立方米 200 元;稅費方面,自 2015 年 9 月 1 日起,對納稅人銷售和進口的化肥,統一按 13%稅率征收增值稅,原有的增值稅免稅和先征后返政策相應停止執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