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食用菌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2016/10/9 10:59:3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食用菌行業生產模式,經歷了從傳統農戶種植模式,到企業+傳統農戶種植模式,到目前的工廠化培植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工廠化培植模式將成為行業主流,并將帶動該行業的進一步工業化生產,向大規模工廠化培植方向發展。1、傳統農戶種植模式食用菌行食用菌行業生產模式,經歷了從傳統農戶種植模式,到企業+傳統農戶種植模式,到目前的工廠化培植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工廠化培植模式將成為行業主流,并將帶動該行業的進一步工業化生產,向大規模工廠化培植方向發展。
1、傳統農戶種植模式
食用菌行業起始于“手工作坊”的生產經營模式,大多數以個體農戶的形式進行種植。該種模式對于個人而言門檻較低。但由于在種植過程中受到溫度、濕度、 光照等自然條件限制, 且生產技術水平較低, 無法實現常年生產和品質保證。2、企業+傳統農戶種植模式為解決傳統農戶種植的技術瓶頸,企業+農戶的生產模式逐漸被推廣,由企業提供專業的技術人員向農戶傳授配方定制、培育技術等知識,農戶則為企業提供其所需的食用菌產品。該生產模式一方面解決了傳統農戶種植模式下技術水平不高的缺陷,另一方面為企業節省了用地、廠房建設等大額成本投入。然而,自然條件等外在因素仍無法有效解決,且種植規模受制于農戶用地,導致產量未能取得突破性增長。
3、工廠化培植模式
工廠化培植模式是集工業、農業、科學為一體的生產經營模式。該模式針對食用菌的生產環境等條件, 運用當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廠化集中生產管理的方式, 不僅解決了食用菌季節性生產等限制因素, 為食用菌提供了最佳的生長環境,也顯著提高了食用菌產量和質量。
與傳統種植模式的對比
項目傳統農戶企業+傳統農戶工廠化生產用地規模占地大占地大可立體化生產,節約用地量技術水平比較落后, 無配置
技術人員和設備技術人員有一定
的專業基礎專業的研發設備、科研團隊和可
持續性更新工藝和品種能力生產條件受限于自然環境;
條件差受限于自然環境;
條件差室內生產;通過自動化生產線提
升生產效率、電腦化設備調控滿
足食用菌生長環境產品供應量少, 良品率
低供應量較少, 良品
率較低常年生產、供應量穩定、良品率
高生產成本成本不高、 波動大成本不高、 波動大成本高、波動小,產量品質穩定市場受限于產地覆蓋鄰近地區覆蓋周邊省市,冷鏈運輸食用菌行業中,傳統模式的利潤水平與工廠化模式的利潤水平相差甚遠。
傳統模式下,由于栽培技術以及資金門檻低,而且栽培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又得到國家產業、財稅政策的扶持,吸引了大量菇農(傳統農戶種植模式)和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公司+農戶模式)進入,行業整體利潤水平不高。
工廠化培植模式下,具有周年化生產、工藝技術先進、生產效率高、抗風險能力強、營銷渠道好、稅收優惠力度大等優勢,因此保持相對較高的利潤率。總體而言,食用菌行業利潤水平主要由行業內企業數量、食用菌培植技術水平、 單個食用菌生產企業規模、 市場價格預期以及消費者需求等因素決定。 目前,由于我國產業政策和稅收政策的大力扶持、食用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食用菌培植和加工企業進入本行業, 使得市場趨于飽和, 行業利潤率逐漸下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