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日品牌服飾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2017/2/8 10:30:2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日本服裝行業對中國有較強借鑒意義中日在國情、發展道路上較多類似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二、中日服裝市場現狀對比—消費總量消費總量比較:2015年我國人均服裝消費為265.70美元,日本則為626.60美元,我國人均一、日本服裝行業對中國有較強借鑒意義
中日在國情、發展道路上較多類似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中日服裝市場現狀對比—消費總量
消費總量比較:
2015年我國人均服裝消費為265.70美元,日本則為626.60美元,我國人均消費金額不到日本的1/2;日本人均服裝消費于2011年達到頂峰921.20美元,之后有所下滑,若以巔峰值作為參考,我國人均服裝消費不到其1/3,與日本這樣的發達國際差距較大。
2015年我國服裝消費總量3333美元,日本則為729億美元(最高達1083億美元),若以日本當今人均消費水平測算,我國服裝消費總量可達7861億美元;而若以日本最高峰人均服裝消費水平來計算,我國服裝市場空間則可達11557億美元。
中日人均服裝消費(含家紡、鞋類)對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三、中日服裝市場現狀對比—消費結構
消費結構比較:
中日兩國在主要品類男、女裝上占比類似,男裝、女裝占比都較高;我國消費結構中配飾、女裝、內衣、家居服、家紡占比高于日本;童裝、男裝、襪子占比則低于日本;未來隨著消費質量提升、消費細分、新一代男性對著裝更加注重等,我國童裝、男裝、襪子等市場份額有望提升。
2015年中日人均服裝消費結構對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中日服裝市場現狀對比—集中度
集中度比較:
我國所有行業的集中度均低于日本,說明與發達國家相比行業集中度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各細分行業龍頭公司均有望受益于未來行業集中度的提升。
從結構來看,我國男裝、童裝、家紡、內衣集中度較高,日本則是內衣、家居服集中度較高。
我國與日本在集中度差異最大的品類是家居服、內衣、女裝,日本內衣及家居服等舒適性要求較高的衣物前十市場集中度極高、達70%以上,顯示其在細分行業發展上已經比較成熟;未來我國家居服、內衣等細分行業公司獲益行業集中度提升的空間更大。
2015 年中日服裝市場前十集中度(%)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五、中日對比之發展階段:我國目前相當于日本80年代
通過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城鎮化率等指標對比,中國目前服裝行業發展階段可類比日本80年代。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六、我國目前相當于日本80年代—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階段:
日本經濟從二戰后進入了高速發展期,50-60年代GDP復合增速達19%;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沖擊之后,日本經濟進入中速發展階段,70年代、80年代GDP復合增速分別為13%、6%;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經濟增長進入停滯期,被人們稱為“逝去的十年”;當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轉型,與日本80年代增速基本相當。
產業結構:
日本經歷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升級的階段,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在逐步下降,到了80年代大致維持在30%左右;2014年中國制造業對經濟貢獻在30%左右,與日本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水平相當。
日本 GDP及增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日本經濟產業結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七、我國目前相當于日本80年代—城鎮化、人口結構
城鎮化率:
日本經濟在經歷過50、60年代的高速發展以后,到了70年代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 2015年中國城市化水平達56.1%、數值上相當于日本1955年水平,這與我國幅員遼闊、國情復雜有關;總體來看我國城鎮化已取得一定成效,與日本存在可比性。
人口: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成熟,日本人口增速以及老齡化逐步凸顯,當前我國人口增速及老年人占比與日本80年代相當。
中日人口增速對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中日人口老齡化對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八、日本80年代的消費—發展趨勢
私人消費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逐步凸顯
私人消費相較政府消費、公共投資、私人住宅投資、私人企業設備投資及凈出口等對經濟增長貢獻更大。
消費趨勢:
個性化消費興起:80年代以前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普及;到80年代以后錄像機、個人電腦、音響、汽車等個人消費品開始普及。
追逐高端產品:日本本土消費者追逐名牌、Logo等,尤其是1985年以后《廣場協議》的簽訂,日本消費風氣開始轉向奢靡,奢侈品受到歡迎。
不再一味追求低價格,注重產品服務:外賣與便利店崛起。
80 年代日本消費成為拉動經濟主要增長貢獻力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九、日本80年代品牌服飾行業發展特征
供應鏈變革:取消訂貨會,倚靠商品企劃
訂貨會模式時間長、信息不對稱容易產生大量滯銷存貨;70年代以后日本品牌服飾開始從訂貨會模式向直營型過渡,當今日本服裝市場已經沒有訂貨會模式,而是依靠專業的商品企劃師參考公司標準門店負責產品設計、生產、銷售。
以日本mash style lab旗下的snidel品牌為例,沒有訂貨會,只有每年3月、7月舉辦服裝秀展示下一季產品,再根據顧客和市場的反應,推出品牌最新款式。
日本傳統訂貨會模式與新型商品企劃模式比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十、日本80年代品牌服飾行業發展特征
性價比品牌得到發展
日本80年代服裝CPI低于總體CPI,顯示服裝價格漲幅低于總體;80年代日本消費市場主要出現兩個痛點:民族品牌的價格虛高、渠道自主開發的品牌雖然價格較低但質量較差;在此背景下,創立于1980年代、喊出口號“質量不能比民族品牌低,但價格要低三成”的高性價比品牌無印良品迅速發展;成立于1984年的迅銷集團(優衣庫母公司)也異軍突起、成為日本高性價比服裝的代表。
日本服裝 CPI 與 CPI 比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 年優衣庫、無印良品在日本市占率處領先位置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十一、日本80年代品牌服飾行業發展特征
設計師品牌崛起
特點:產品具有明顯的特色;小批量、高效率的生產體制;附加值高、單價高;80年代設計師品牌企業市場份額迅速擴大,達到了日本成衣零售市場份額近20%;但到了90年代,歐洲成熟設計師品牌進入日本市場對本土設計師品牌形成了沖擊。
日本知名設計師品牌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