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民用航空運輸需求及空管雷達市場空間分析
2018/3/26 12:47:0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當前空管一次和二次監視雷達的需求主要來自空管局、民用運輸機場、通航機場及軍航等應用端。隨著民用航空運輸需求的快速增長、低空空域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空管裝備國產化率的提升,我國民用領域空管設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當前空管一次和二次監視雷達的需求主要來自空管局、民用運輸機場、通航機場及軍航等應用端。隨著民用航空運輸需求的快速增長、低空空域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空管裝備國產化率的提升,我國民用領域空管設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預計‚十三五期間民用空管設備市場規模有望超過 300 億元。軍用市場方面,國內軍用航空在大力推進空管設備建設,大量的軍用機場對空管雷達的需求強烈,空管設備市場空間規模將與民用市場相當。未來五年軍用與民用市場對空管設備合計需求有望超過 600 億元規模。如按監視設備占比 1/3 的規模來測算,未來空管一、二次雷達未來市場規模可達 200 億元。
十三五民航運輸機場建設帶來空管設備需求。從民用航空運輸歷年各關鍵指標來看,我國民用航空運輸需求增長依然強勁。長期以來,民航發展的基本矛盾是供給能力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截至 2016 年末,我國頒證民用運輸機場達到 218 個。民航局局長馮正霖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將民用運輸機場將達到 270 個左右,計新增 60 個以上的民用運輸機場。根據數據測算,新建一個民用運輸機場需投資額 45 億元。空管設備(包含設備及軟件)市場規模一般占到民航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額的 4%-6%。 據此測算‚十三五期間我國民用運輸機場能帶來的空管設備市場規模可達135億元左右規模。隨著空管設備技術逐漸提高, 預計到 2020 年空約管設備占機場投資額的比重有望達到約 8% ,則空管設備市場規模遠期將會顯著提升。
低空空域改革持續推進,通航機場建設促進空管設備市場規模增加。我國低空開放和通航發展近年來一直在加快推進。目前,我國初步建立了多層次通用航空促進政策體系,包括國務院、中國民航局、地方政府、空管委等多個部門聯合打造通用航空產業,推進低空開放。低空空域放開后,空管設備及雷達行業、飛行員培訓行業、機場建設行業、通用飛行器制造行業、維修和通航服務行業有望先后受益。到 2030 年,我國民用航空機場數量將超過 2300 座,其中民用運輸機場達到 257 座,通用航空機場達到 2058 座。截至 2015 年末,我國目前擁有 78 個通航機場與329 個臨時起降點,不嚴格而言共計 407 個通航機場。這意味著在未來 15 年,我國要新建多達 1600 個通航機場,平均每年要新建 100 個以上通航機場。通航機場造價不等,但往往投資額度不會很大。按照每個通航機場1.5個億投資額及空管設備占比5% 投資額來測算,未來15 年通航機場建設所能帶來的空管設備市場規模可達120億元。若考慮到 2020年隨著空管設備技術的逐漸提高,空管設備占機場投資額的比重會隨之上升到約8%。
民航空管雷達國產化替代大幕開啟,存量市場空管雷達國產化率有望大幅提升。自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投入研發以來,我國自行研制了空管 1、2 號系統和空管 3 號、4號系統,并成功研制了全固態PSR和 MSSR雷達,其系統性能和可靠性水平已達到國際 20 世紀末同類空管雷達的先進水平。目前國產空管雷達設備已在長春、貴陽和無錫機場安全運行多年,國產設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已被市場初步接受。從上世紀 90 年代至今,國外進口設備已在國內運行近 20 年,國內民用空管雷達設備換代潮即將來臨,看好國產設備憑借性價比、服務靈活性等優勢借本輪換代潮完成國產化替代。我國目前大約裝備進口空管雷達 60 套,進口替代空間約為 24 億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