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空間分析
2018/7/11 10:18:5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半導體是常溫下導電性能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因其可受控制的導電性成為電路中極為重要的材料。集成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是采用一定的工藝,將包含常用電子元件及布線的電路制作在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成為具有所需半導體是常溫下導電性能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因其可受控制的導電性成為電路中極為重要的材料。集成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是采用一定的工藝,將包含常用電子元件及布線的電路制作在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集成電路的載體稱為芯片,由于含義相近,“芯片”與“集成電路”、“IC”在表達中常混用。
沙子中含有的硅元素為當今集成電路工業基本原料。硅以化合物形式廣泛地存在于自然界,最常見便是以二氧化硅(SiO2)形式存在于砂礫、巖石當中。硅單質則是當今主流集成電路工業最為常用的材料,常見芯片均由硅單質為基礎制造而來。從沙子到芯片,需經歷以下一系列生產步驟。多次提純制造極高純度硅晶圓片。沙子經一系列還原、提純制成晶圓,即制作硅基集成電路所采用的電子級純度硅片。硅砂首先提煉還原為純度約 98%的冶金級粗硅,再經數次提純,得到電子級高純度多晶硅(純度達 99.9999999%以上,9~11 個 9),經過熔爐拉制得到單晶硅棒,再經切片、拋光制成晶圓。晶圓包括 6 吋、8 吋、12 吋等類型,是對應晶圓直徑的簡稱,其實際直徑分別為 150mm、200mm 和 300mm,當前高端市場 12 吋為主流,中低端市場則一般采用 8 吋。晶圓表面經特殊工藝層層制作微小電路。晶圓表面經過光罩、護膜、長晶圓、切片、研磨、氧化、蝕刻、擴散、離子植入、化學氣象沉積、電極金屬蒸煮等反復一系列工藝,按照IC 設計圖制作出極微小的電路結構。加工后的晶圓經切割得到許多相同的晶粒,晶粒再經封裝測試引出引腳、加以密封、剔除廢品,成為平常所見的芯片,廣泛應用于各種電子設備中。
從沙子到芯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集成電路制造技術代表著當今世界微細制造的最高水平。臺積電為代表的世界一流廠商已在集成電路工藝上走到 7nm 水平,意味著單個晶體管器件柵極寬度僅為 7nm。ASML 單臺先進 EUV 光刻機價格超 1 億美元,中低端光刻機亦需約 1 億元人民幣,建設一條 12 吋集成電路生產線則需投資約 400~1000 億元人民幣。集成電路制造集人類超精細加工技術之大成,因此集成電路產業是一個國家高端制造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全球高科技國力競爭的戰略必爭制高點。芯片強則產業強,芯片興則經濟興,沒有芯片就沒有安全。在信息時代,集成電路是核心基石,電腦、手機、家電、汽車、高鐵、電網、醫療儀器、機器人、工業控制等各種電子產品和系統都離不開集成電路,集成電路已成為現代工業的“糧食”。由于存在的普遍性,集成電路已涉及到國家信息安全問題。發展“中國芯”、硬件“去 IQT(Intel、Qualcomm、TI)”大勢所趨,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已經被提升為國家安全戰略布局。
集成電路產業有兩大顯著趨勢,空間上,產業經歷了美國——日本——韓臺——大陸的轉移過程。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于 1950s 起源于美國,全球性的產業轉移主要經歷了兩次:1)1970s,家電市場興起,日本集成電路產業迅速趕超,其家電產業與集成電路產業良性互動,并孵化了索尼、東芝等廠商;2)1990s,PC 興起,存儲技術換代以及日本金融危機影響,產業開始轉向韓國,孕育出三星、海力士等廠商;而晶圓代工環節則轉向中國臺灣,臺積電、聯電等廠商崛起。進入 2010s,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爆發,隨之帶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產業快速成長。人口紅利促使中國大陸成為世界最大的集成電路消費區域,需求轉移或將帶動制造轉移,全新的一輪產業轉移已然開啟,制造強國或將指日可待。
全球集成電路產業轉移路徑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產業模式上,集成電路產業經歷了從 IDM 模式向垂直分工模式的轉化。全球集成電路產業有兩種商業模式,一種為 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制造)模式,即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一體,另一種是垂直分工模式,即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分別由不同公司承擔。集成電路產業初期,IDM 模式是唯一一種商業模式,1987 年臺灣積體電路公司成立后,開啟了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拉開了垂直代工的序幕。集成電路制造因具有規模經濟性,適合大規模生產;另一方面,集成電路產業為重資產重技術的行業,產線建設成本極高,沉沒成本高,相關技術門檻也較高。Foundry 的出現使得 IC 設計門檻大大降低,無產線的設計公司(Fabless)紛紛成立,促進了垂直分工模式的繁榮。出于規模經濟、建設維護成本、拓展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考量,以英特爾、三星為首的傳統 IDM 廠商紛紛加入晶圓代工行列,垂直分工模式逐漸成為主流。
集成電路產業鏈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6 年半導體 20 強
2016F 排名2015 排名公司所在地2016 收入(百萬美元)2016/2015變化類別11英特爾美國563138%IDM22三星電子韓國435354%IDM、代工33臺灣積體電路制造中國臺灣2932411%純代工45高通美國15436-4%Fabless56博通新加坡153321%Fabless64SK 海力士韓國14234-15%存儲 IDM77美光科技美國12842-11%存儲 IDM88德州儀器美國123492%IDM910東芝半導體日本1092216%存儲 IDM109恩智浦半導體荷蘭9498-10%IDM1113聯發科技中國臺灣861029%Fabless1211英飛凌德國73436%IDM1312意法半導體法國意大利69441%IDM1417蘋果公司美國649317%Fabless1514索尼日本64663%IDM1618英偉達美國634035%Fabless1719瑞薩電子日本57511%IDM1815格羅方德美國5085-11%純代工1919安森美美國48580%IDM2020聯華電子中國臺灣44550%純代工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集成電路市場空間達 3400 億美元,大概率進入新需求景氣周期。從歷史數據來看,全球半導體市場大概 4~6 年為一個周期。從 2016Q4 開始,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數據出現顯著回暖,2017H1 全行業市場規模為 187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9.3%。受惠于集成電路板塊 DRAM 和 Flash 市場需求強勁,2017 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有望較 2016 年增長 22%,達到 4135 億美元。集成電路產品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占比 81.64%,由此計算,集成電路板塊市場空間達到近 3400 億美元。
全球半導體產品結構(按銷售額)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及年增率(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上游設備交易額創歷史新高。2017 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導體設備交易額達到 141 億美元,同比增長 35%,環比增長 8%,創歷史新高,這預示著下游制造、封測廠商對全球半導體市場高景氣度認同,以及基于該判斷下的積極擴產意愿。
全球各地區半導體設備交易額(億美元)
地區2016Q12016Q22017Q12017Q22017Q2/2016Q22017Q2/2017Q12017H1/2016H1韓國1.681.533.534.79213%36%159.20%中國臺灣1.892.733.482.761%-21%35.10%中國大陸1.62.272.012.5111%25%16.80%日本1.241.051.251.5548%24%22.30%北美1.011.21.271.233%-3%13.10%歐洲0.350.370.920.6678%-28%119.40%其他0.511.310.630.62-53%-2%-31.30%整體8.2810.4613.0814.1135%8%45.10%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按使用終端分類,智能手機為最大應用。2016 年全球半導體下游終端需求主要以通信類(含智能手機)(31.5%)、PC/平板(29.5%)、工業/國防(13.9%)、消費電子(13.5%)、汽車電子(11.6%)為主,其中 PC/平板持續小幅下滑,消費電子較為平穩,主要增長動力在于智能手機、工業、汽車電子等領域。
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結構(按終端,2016)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各類別終端年銷量同比增速(按數量)
類別2017E2018EPC/平板-3.40%0.70%智能手機3.20%4.50%汽車6.00%7.00%IOT 設備16.00%15.00%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按集成電路器件分類,最大細分市場為存儲器和邏輯電路。從晶圓用量上來看,DRAM、NANDFlash 等存儲器件晶圓需求占比最高,達 35%,12 吋及 8 吋邏輯芯片占比其次,達31%。存儲器則成為行業主要增長驅動力。2017 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收入預計同比增長 22%,其中 DRAM 預計同比增長 55%,NAND Flash 預計同比增長 35%。同時 IC Insights 分析認為,存儲也將是未來數年平均市場增速最高的板塊,預計 2016-2021 的 CAGR 將達到 7.3%。
2016 年全球晶圓需求(面積約當 12 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半導體主要細分類別 2016-2021 市場規模 CAGR(%)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