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銀行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2018/7/17 11:21:3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中國銀行業概況(一)概述 銀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核心產業,與宏觀經濟發展具有高度相關性。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自然放緩,但隨著結構轉型、深化改革等措施的推進,我國宏觀經濟將逐步探底企穩一、中國銀行業概況
(一)概述
銀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核心產業,與宏觀經濟發展具有高度相關性。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自然放緩,但隨著結構轉型、深化改革等措施的推進,我國宏觀經濟將逐步探底企穩,在合理的增速區間內保持可持續發展。2016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 744,127 億元,比上年增長 6.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 GDP)為 53,980 元,比上年增長 6.1%,增速較往年同期有所下滑,處于近年來較低水平。但 2016 年四季度我國 GDP 同比及環比增速均有所改善,同時名義 GDP 增速連續 5 個季度回升,表明我國經濟正處于底部企穩階段。隨著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我國銀行業正由過去十余年規模、利潤高速增長的擴張期,進入規模、利潤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經營情況總體保持平穩。2016 年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繼續穩步增長。截至 2016 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 232 萬億元,同比增長 15.8%,增幅較上年同期上升 0.1 個百分點;本外幣負債總額 215 萬億元,同比增長 16.0%,增幅較上年同期上升 0.9 個百分點;存貸款方面,截至 2016 年末,我國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 155.5 萬億元和 112.1 萬億元,同比增長 11.30%和12.80%,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 1.1 個百分點和 0.6 個百分點。同期,我國商業銀行業實現稅后凈利潤 1.65 萬億元,同比增長 3.5%,增速較上年上升 1.1 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利潤率為 0.98%,較上年下降 0.12 個百分點,盈利能力總體保持平穩。資產質量方面, 2016 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 15,123 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 1.74%,較上年上升 0.7 個百分點。盡管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銀行資產質量有所下降,但整體風險可控。為抵御各類風險的發生,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加大了不良貸款的撥備及核銷力度。 2016 年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 26,676 億元,撥備覆蓋率為 176.40%,貸款撥備率為 3.08%,資本充足率為 13.28%,處于國際同業良好水平。
2012-2016 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負債情況 單位:萬億元、 %
項目2012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2016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本外幣資產總額13415117219923214.71本外幣負債總額12514116018421514.52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面對國內金融發展格局的持續變化,我國銀行業積極推動戰略轉型,并取得一定的進展和成效,助力“小微企業”與服務“三農”作用明顯,差異化經營特征日漸顯著。2016 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投向小微企業(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貸款余額 26.7 萬億元,同比增長 13.8%;涉農貸款(不含票據融資)余額 28.2 萬億元,同比增長 7.1%;未來商業銀行將繼續推進公司和個人信貸業務創新,優化客戶結構,聚焦新消費領域,保持信貸業務穩步發展。
(二)國內銀行業市場格局
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外資銀行、信托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我國銀行類金融機構主要分為五大類,即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和其他類金融機構。 2016 年末,我國銀行業各類機構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情況如下:
單位:億元
機構總資產總負債所有者權益金額占比金額占比金額占比大型商業銀行①865,98237.29%799,25937.21%66,72338.28%股份制商業銀行②434,73218.72%407,97018.99%26,76215.35%城市商業銀行282,37812.16%264,04012.29%18,33810.52%農村金融機構③298,97112.87%277,23112.91%21,74012.47%其他類金融機構④440,46918.97%399,72818.61%40,74123.37%合計2,322,532100.00%2,148,228100.00%174,304100.00%注:①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②包括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恒豐銀行、浙商銀行和渤海銀行;③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④包括政策性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外資銀行、民營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郵政儲蓄銀行。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大型商業銀行: 大型商業銀行在我國銀行體系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是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截至 2016 年末,大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占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 37.29%。
股份制商業銀行: 截至 2016 年末,國內共有 12 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均獲得在全國范圍內經營銀行業務的資質,其總資產為 43.47 萬億元,同比增長17.54%,占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 18.72%。城市商業銀行: 城市商業銀行是在當地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區域性銀行。截至 2016 年末,城市商業銀行總資產占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12.16%。傳統上城市商業銀行的業務僅限于在當地城市中經營,近年來,隨著政府對銀行業監管理念的轉變,銀監會出臺了《城市商業銀行異地分支機構管理辦法》,允許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實現跨區經營。
農村金融機構: 前身主要為當地農村信用社,是區域性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為當地農村和城市居民,以及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截至 2016年末,農村金融機構總資產占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 12.87%。
其他類金融機構: 其他金融機構主要包括政策性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郵政儲蓄銀行。外資金融機構包括外國銀行分行、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及外國獨資金融公司及其分行及子公司。截至 2016 年12 月 31 日,其他類金融機構的總資產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 18.97%。
(三)國內銀行業的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
1、銀行監管持續升級
近年來,受利率市場化和資本充足率監管加強的影響,銀行業持續通過業務創新擴大利潤來源。從銀信合作、銀保合作、買入返售等途徑投資非標資產,逐步發展到同業、委外業務的快速增長,使得銀行表外資產規模迅速擴張。這些業務創新使得銀行業杠桿水平不斷提升,不僅加劇了金融系統性風險,也影響資金服務于實體經濟,同時推高了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為有效治理銀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監管機構持續出臺監管措施,監管力度持續升級。2017 年一季度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時,正式將金融機構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
MPA 從嚴考核將約束銀行資產的增長,推動銀行資產結構調整,從資產端和負債端同步降杠桿,減少非標資產的持有規模,促使表外資產回歸表內。2017 年以來,銀監會連續發布《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17] 6 號)、《關于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銀監辦發[2017] 46 號)等多項文件,內容涵蓋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 銀行業風險防控、 彌補監管短板、開展“三違反”、 “三套利”、 “四不當”專項治理等多個方面。上述文件的有效實施將逐步規范銀行同業業務的開展,治理規避監管、違規套利等行為,有利于緩解銀行業存在的風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未來,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等監管機構仍將在防范金融風險、促進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銀行業改革開放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新的監管政策,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推動銀行業治理機制改革,切實防范重點領域信用風險,嚴守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2、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市場潛力巨大
作為市場經濟中最具生機與活力的群體, 小微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產品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發展、解決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受傳統觀念影響,銀行貸款往往偏向大客戶和部分行業集中, 客觀上難以滿足小企業迅速成長所帶來的旺盛的金融需求。但近年來隨著大中型客戶貸款需求降低, 客戶競爭日趨激烈,而小微企業發展迅速,融資需求快速增長,使得銀行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各商業銀行紛紛推出針對小微企業的多元化產品,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已成為銀行業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同時,銀監會努力推動商業銀行轉變經營理念,并積極引導和督促商業銀行建立適應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的各項運作機制。近年來, 銀監會陸續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13] 37 號)、《關于完善和創新小微企業貸款服務,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通知》 (銀監發[2014] 36 號)、《關于 2015 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15] 8 號)等一系列通知和規定,推進了商業銀行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為小微企業貸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截至 2016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 20.84 萬億元,同比增長 16%,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 7.2 個和 9.1 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余額的 32.1%,占比比上年同期占比水平高 1.6 個百分點。全年小微企業貸款增加 3 萬億元,同比多增 7,815 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貸款增量的 49.1%,比上年同期占比水平高 12.5 個百分點。總體來看,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穩步增加,小微企業信貸市場潛力較大,是未來銀行業金融服務發展的重點之一。
3、銀行盈利結構調整,中間業務持續快速發展
近年來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實體經濟需求萎縮,同時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直接融資的渠道逐漸被企業所重視,銀行在公司業務拓展上的難度日益加大。為緩解盈利能力下降的壓力,銀行業盈利結構正逐步由傳統公司業務為主,向公司業務、零售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平衡發展轉變, 非利息收入占比顯著提升。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居民和企業對于資金管理和金融交易的需求快速增長,推動銀行創新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加之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存在向輕型銀行轉型的內在要求,銀行中間業務持續增長。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和金融需求多樣化態勢下,未來中間業務創新將推陳出新,“大投行”業務將繼續快速發展,托管服務將逐步多元化,理財業務逐步向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加快轉換,中間業務將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新的盈利增長點。
4、零售銀行業務發展空間廣闊
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推進,企業直接融資比例進一步提高,優質企業信貸需求受到擠壓,導致商業銀行對公業務遭遇瓶頸。同時,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銀行不良持續反彈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逐步向輕資本運營轉型。由于零售業務具有風險分散、利潤穩定、逆周期性強的特點,成為商業銀行多元化布局的重點。此外,儲蓄業務已經無法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商業銀行在提供全面金融解決方案上的專業化價值逐步凸顯, 為拓展零售銀行業務提供了機遇。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年輕消費群體的逐漸成長,居民消費水平顯著提高,消費需求個性多樣,消費金融將成為未來零售銀行業務的藍海。商業銀行可通過與電商、社交平臺等合作及自有差異化細分市場平臺建設,“場景化”布局消費金融藍海,滲透大眾客群日常生活的方面。同時,通過提升自身資產管理能力,加強外部合作提供增值服務,增加高凈值客戶黏度,將成為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目標。
5、銀行間市場快速增長發展空間廣闊
我國銀行間市場包括銀行間外匯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間貨幣市場、銀行間匯率和利率衍生品市場四個組成部分,自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增長迅速;銀行間市場中的新金融工具、衍生產品不斷出現,如:債券買斷式回購、債券遠期、利率互換、外匯遠期,外匯掉期及企業短期融資券、公司債券等。銀行間同業拆借成交總金額由 2004 年的 1.46 萬億元增加至 2016年的 95.90 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 41.73%;銀行間債券回購交易總額由 2004年的 9.44 萬億元增加至 2016 年的 601.3 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 41.37%。伴隨著我國銀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銀行間市場憑借其在人民幣匯率形成、利率市場化改革、央行貨幣政策傳導、服務金融機構以及市場監管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將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6、利率趨向于市場化風險定價
存貸款利率過去由人民銀行制定并受其管制, 近年來伴隨銀行業加快改革步伐, 人民銀行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放開對利率的管制, 利率市場化進程日益深入。目前我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下限、 金融機構存款浮動上限及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已全面放開,由金融機構根據市場化風險自主定價。從供需關系來看,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及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對未來銀行業擴大風險調試打開了空間,將引發整個金融生態的多樣變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各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直接反映在信貸等金融產品定價更加多樣化、市場化,供求有更多雙向選擇的自由度,有助于貨幣政策傳導,有利于資金在實體經濟中進行更有效配置。目前看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成為趨勢, 未來隨著存貸款利率的進一步放開, 將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創新能力、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產生較大的挑戰。
7、銀行業內外開放程度提高,行業競爭加劇
我國銀行業內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并存。自加入 WTO 后,我國銀行業于2006 年底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目前,外資銀行在我國省市普遍設立營業機構,形成具有一定覆蓋面和市場深度的總行、分行、支行服務網絡。隨著對中國的了解加深, 外資銀行網點從沿海省份和大城市逐步擴展到東北和中西部地區的內陸省份和二三線城市。網點功能也更趨于多元化,更加注重貼近我國市場需求。部分外資銀行設立了小微企業專營支行、縣域支行和異地支行等, 專注為小微企業、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等領域提供更適合的特色金融服務。在外資銀行在國內快速布局的同時,銀監會積極推動民營銀行試點工作,不斷提升銀行業對內開放水平。 2015 年 6 月 22 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于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積極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民營銀行試點始于 2014 年,首批設立五家,分別為網商銀行、微眾銀行、民商銀行、華瑞銀行、金城銀行。 2015 年,銀監會表示對民營銀行申設不再設限,按照成熟一家設立一家的原則,來推進新設民營銀行的工作。 2016 年,重慶富民銀行、四川希望銀行、湖南三湘銀行等多家民營銀行相繼獲批,未來將會有更多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面對內、外部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中小型商業銀行只有采取符合自身特點的差異化經營戰略發展目標客戶和市場,提供創新產品服務,才能最大限度滿足客戶需求,并獲得相對的市場地位和競爭優勢。
8、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影響深遠
互聯網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 2013 年 6 月 13 日,以余額寶上線為始,互聯網金融以獨特的經營模式和價值創造方式,向傳統金融業發起挑戰。互聯網金融具有的普惠特征, 對人們理財觀念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改變了金融消費者的行為,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受到沖擊。現階段的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服務、金融產品銷售渠道服務、眾籌模式和以 P2P 為代表的互聯網信貸服務等形式。2015 年 7 月,央行聯合十部委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按照“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鼓勵互聯網金融平臺、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相互合作,并確立了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互聯網金融主要業態的監管職責分工。相對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一方面由于突破空間、時間的限制,有利于減少傳統金融行業存在的諸多成本,同時擴大客戶服務口徑,解決了長尾客戶的問題;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金融強大的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和行為跟蹤能力可以有助于在技術上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的難題。互聯網金融基于互聯網數據挖掘技術不斷創新征信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有效控制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向銀行核心業務滲透的速度,改變著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互聯網金融將對傳統的銀行業經營造成一定程度的挑戰。近年來電子銀行業務加快發展,業務替代率大幅提升,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應賦予電子銀行更深刻的業務和技術內涵。
9、農村金融改革深化
自黨的十七大起,農村金融問題就已列入統籌城鄉發展,成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2007 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把農村金融作為整個金融工作的重點,并要求加快建立健全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近十年來,多個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縣域金融機構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 要求大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針對農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銀監會在積極深化農信社產權改革、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同時,采取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限制的改革措施, 將多元化所有制金融機構引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2006 年 12 月,銀監會發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實行“低門檻、寬準入、嚴監管”政策,引導社會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創業發展; 2007 年 10 月,銀監會又將放寬準入的區域由原來的 6 省(區)擴大到全國 31 個省(區)。 2009 年 1 月,銀監會發布《關于當前調整部分信貸監管政策促進經濟穩健發展的通知》,強調對涉農貸款實行有區別的信貸管理和考核政策,加大涉農信貸投入力度。 2011年 2 月,銀監會發布《關于全面做好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均等化建設,努力提升貧弱地區服務質量和水平。 2014 年 12 月,銀監會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工作的通知》,支持民間資本和其他資本參與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農村商業銀行增資擴股,加強對民間資本投資農村信用社的規范與監管, 健全促進民間資本投資的實施與保障機制。 2015 年 6 月,銀監會發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修訂)》,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設立、跨區經營、新業務開展等行政許可事項進行統一規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