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及可見光傳感器行業發展概況及細分領域分析
2018/7/17 11:21:4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和可見光傳感器雖同屬于光電傳感器,應用領域有所相似,均涉及LED 照明、安防、智能家居等行業,但因為其探測對象、實現功能、探測原理、核心技術、生產工藝等各方面均不相同,實際應用產品有較大差異,所以屬于不同技術路線產品,也不可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和可見光傳感器雖同屬于光電傳感器,應用領域有所相似,均涉及LED 照明、安防、智能家居等行業,但因為其探測對象、實現功能、探測原理、核心技術、生產工藝等各方面均不相同,實際應用產品有較大差異,所以屬于不同技術路線產品,也不可以相互替代。具體對比如下所示:
對比項目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可見光傳感器探測對象紅外光、人體及人體移動可見光、環境光線明暗探測原理熱釋電效應——熱釋電材料的自發極化強度隨溫度變化的特性光電效應——光敏材料在可見光照射下,內部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形成電流的特性核心技術熱釋電材料的組分設計、工藝控制,紅外濾光片的光學膜系設計,微信號放大處理光電材料的組分設計、工藝控制主要工藝敏感元制備、窗帽制備、電路制備、組裝、封焊、老化、測試、包裝入庫配料、混合研磨、感光層制備、蒸鍍電極、封裝、測試、包裝入庫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用于探測人體以及人體移動,可見光傳感器用于探測環境光線明暗,功能完全不同,所以不可相互替代。但另一方面,兩類傳感器卻可以配合使用,用于實現同時判斷環境光線和人體的功能,是照明、玩具、安防等領域較為成熟的使用方案。以人體感應照明應用為例,同時裝配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和可見光傳感器的智能燈具,白天可見光傳感器探測到環境光線充足,令電路整體關閉,此時即使有人經過,照明設備也仍然處于關閉狀態;當進入到晚上,環境光線變暗,可見光傳感器電路關閉,熱釋電紅外傳感器感應電路啟動,此時如有人經過,照明設備即時開啟,實現智能控制。
一、主營業務收入構成情況
1、按產品類別劃分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產品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最高,均保持在75%以上,可見光傳感器收入占比22%左右,其他產品收入各期占比均不超過1%。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產品收入中,傳統型產品的占比較高,而智能型產品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則呈明顯增長趨勢,從2014 年的13.47%增長到2016 年的21.63%。可見光傳感器產品收入中,光敏電阻的銷售收入的比例最高,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平均可達16.92%;光敏傳感器的銷售收入的比例最低,占主營業務收入的平均比例為5.49%。
2、主要產品平均售價情況
主要產品2016年度2015年度2014年度平均售價變動率平均售價變動率平均售價傳統熱釋電紅外傳感器1444-4.31%1509-2.57%1549智能熱釋電紅外傳感器2821-11.07%3172-3.88%3.3光敏電阻0.0867-0.91%0.08751.16%0.0865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傳統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和智能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的平均售價均呈下降趨勢,其中智能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平均售價的下降幅度要高于傳統熱釋電紅外傳感器,主要是為了盡快推動智能熱釋電紅外傳感器替代傳統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的進程,提高智能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的市場占有率。
3、按銷售區域劃分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4、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細分領域概況
熱釋電紅外傳感器以非接觸形式檢測出人體輻射的紅外線能量的變化,并將其轉換成電信號輸出;將這個電信號加以放大,便可驅動各種控制電路,如作電源開關控制、防盜防火報警、自動監測等。熱釋電紅外傳感器本身不發出任何輻射,器件功耗小,并有很強的抗干擾性。
我國熱釋電紅外傳感器技術是伴隨著上世紀70 年代衛星紅外遙感技術發展起來的軍用轉民用技術。近年來,伴隨著下游應用領域的需求增加,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的市場容量快速增長。2009 年我國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產量僅為6,000 萬只,2012 年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產量已突破1 億只,2014 年產量達1.8 億只,年平均增長率接近25%。預計按此速度發展,至2018 年,我國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的產量將接近4.5 億只,行業顯現出巨大的增長空間。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我國的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已經廣泛應用到LED 燈具、安防、智能家居、玩具等產品上。由于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加上制造技術的日益成熟,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熱釋電紅外傳感器制造中心。
二、行業內主要競爭企業
(1)熱釋電紅外傳感器領域
中國電子元器件行業協會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分會2015 年6 月發布的《中國熱釋電紅外傳感器行業概覽》顯示,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的主要生產企業美國埃賽力達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尼賽拉傳感器有限公司等。
截至2014 年底市場份額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