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中國生豬養殖結構現狀、養豬行情及未來生豬養殖結構分析預測
2018/8/7 13:31:3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業人口的逐漸減少,人力成本迅速提升,這就意味著養殖戶只能通過擴大養殖規模,才能獲取足夠的經濟效益來抵消放棄對外打工的機會成本,例如,假設外出打工年收入為 4萬元,按生豬頭均 200 元凈利計算,需年出欄 200 頭以上才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業人口的逐漸減少,人力成本迅速提升,這就意味著養殖戶只能通過擴大養殖規模,才能獲取足夠的經濟效益來抵消放棄對外打工的機會成本,例如,假設外出打工年收入為 4萬元,按生豬頭均 200 元凈利計算,需年出欄 200 頭以上才能彌補打工的機會成本。若外出打工年收入達到 8 萬元,則低于 400 頭的年出欄規模,在經濟上是不劃算的。 養殖機會成本的上升,是推動養殖規�;闹苯觿恿�。
2010-2018 年,全國 MSY 從 13.69 大幅提升至 19.1,而根據上市公司的年報, 根據生產性生物資產及每年出欄規模,可以測算出, 目前生豬養殖上
市公司,其 PSY 普遍在 24-26 之間,部分養殖場甚至可以達到 28。 養殖成功率的提升,是規模化養殖場相對于傳統養殖模式的最大成本優勢來源。2010-2018 年起MSY 快速提高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隨著養殖規�;陌l展,國內生豬養殖生產效率提升,不考慮原材料價格變動的影響,從長期來看, 在過去兩年,以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為代表的養殖龍頭企業,其養殖成本較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等行業后進入者表現出如此巨大的成本差異,其背后主要是由于后進入者在其產能快速擴張初期,達產率極低,頭均出欄攤銷的固定成本偏高。 一旦隨著其養殖規模的逐步擴大,行業后發者的成本也在持續下行,與龍頭企業的成本差距迅速縮小。
2017-2018Q1養殖集團之間的成本差異在縮�。▎挝唬涸�/公斤)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養豬業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約7-8千年之久),養豬一向在中國畜牧業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豬為“六畜之首”,豬肉是中國人民的主要肉食,但長期以來,養豬只是為了解決人民生活肉食需要,農民養豬是為了解決農田的有機肥源和豬肥育出售后掙點零用錢,養豬雖然扎根于千家萬戶,但都是傳統飼喂方式和自給自是的小農經濟,從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改革和市場發展,中國養豬業才真正走出家庭副業,向商品經濟轉化,促使養豬生產水平有了穩定的增長,目前正向著質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發展。
中國生豬產業多年來以散養戶為主體,近年,生豬規模養殖的比例不斷上升,2007年年出欄50頭以下出欄數的比重降至了50%以下。由于散養戶具有在市場上具有快進快出的特點,所以散養戶所占比重過大可能會導致產業波動頻繁。因此,規模養殖比例的上升有助于平抑生豬產業的周期波動。但根據中國目前的國情,一定比例的散養戶的存在還有其合理性,主要體現在散養戶存在的經濟條件還具備,散養戶是發展地方品種豬養殖的重要力量以及各地不同的自然和經濟條件適合不同的養殖方式這三個方面。生豬養殖規模結構調整過程中,規�;B殖是一個趨勢,但也不能一味發展規模養殖,完全排斥散養戶,應根據具體情況保持適當的養殖規模結構。
2007 年國內生豬養殖結構呈金字塔型結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 年國內生豬養殖結構呈紡錘型結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未來生豬養殖結構
未來生豬養殖產業的競爭格局將呈現出啞鈴式結構,一端是大型養殖集團,比如溫氏、牧原、正邦等,他們擁有先進的養殖技術和養殖設備,另外還有資金優勢;另一端是家庭農場,他們成本控制能力強,養殖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競爭優勢。
預計未來生豬養殖結構將呈啞鈴型結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6和2020年不同出欄結構的生豬出欄量對比(單位:萬頭)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自繁自養育肥階段的效率優勢是建立在同等勞動付出基礎之上的。一般而言,“公司+農戶(家庭農場)”模式下,農戶的養殖責任心要相對略強于自繁自養下的規模養殖場工人,因此,合作農戶在管理精細化上的額外付出,能夠一定程度上彌補生產效率上的差異。
育肥階段人均養殖規模(頭/人(戶))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養殖產業,已經逐漸從原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資金密集型產業轉型。隨著產業屬性的轉移,一個不可忽視的變化就在于生豬養殖管理過程中的自動化、 信息化水平在迅速提高。 與大眾心中的傳統養殖不同,當養殖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傳統落后的手工記賬是無法滿足管理需求的。豬場生產管理系統、財務系統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已經普遍應用于豬場管理之中。 例如,農信互聯的豬聯網 3.0,不僅全面打通了原來規�;B殖場所急需的生產管理系統、原料采購系統、財務管理系統、行政管理系統等多方面應用,而且還將物聯網智能設備與互聯網平臺無縫銜接,走出了一條自動化、智能化養豬新出路。
目前,各種物聯網設備也已經開始在規�;i場中推廣普及。 例如,用“視頻盤豬”視頻監控自動統計豬頭數;“智能環控”自動獲取豬舍溫度、濕度等數據信息;還有“無線 B超”、“智能背膘”、“電子耳標”、“電子筆”等各種智能設備應用。 當然, AI 養豬技術還處于初步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完善,但隨著 AI 人工智能在生豬養殖業的不斷深入,不斷探索如何用人工智能節約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養豬業將在 AI人工智能的推動下,實現巨大的飛躍。
三、2018年養豬行情分析預測
2018年年1至5月份我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生豬屠宰量累計8657萬頭,同比增0.9%,豬肉供給端的緊張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同時消費淡季導致需求下降,每年上半年通常是豬肉消費由旺轉淡階段,在季節性因素的疊加影響下,消費的持續減弱將使豬肉價格進一步回調。此外,年初以來禽肉和禽蛋的價格持續下跌并低位運行,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豬肉消費。
雖然今年的生豬養殖整體盈利還比較客觀,但是對于2018年生豬價格走勢業內認識還是不看好的。馮永輝表示,上一輪豬周期是5年,持續了59個月。2013年至2015年連續21個月都處于虧損期,整體平均盈利水平是115元/頭。而這輪豬周期剛兩年,本輪大幅盈利后平均盈利水平已達到610元/頭。因為本輪豬價上漲是有史以來最景氣的行情,所以整個行業資金充裕,虧損來的時候要面臨的淘汰過剩產能壓力較大、時間較長。預測2018年養殖企業將開始大面積虧損,且虧損的強度和時間要超過2013至2015年的水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