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中部經濟呼喚政策傾斜
2020/2/12 10:12:03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國蔓延。由于疫情最為嚴重的湖北省正是九省通衢之地,此次疫情對中部地區傷害尤甚。 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國蔓延。由于疫情最為嚴重的湖北省正是九省通衢之地,此次疫情對中部地區傷害尤甚。
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心覆蓋了中部六省的要害部分,這將給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帶來階段性的影響。對此,政府需對該地區進行適當的政策傾斜,保障社會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鼓勵當地相關部門對標先進,積極優化營商環境,保障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
經濟基礎尚在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9.086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實現了6%~6.5%的預期目標。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表示:"根據國情走自己的道路,帶動十多億人快速提升經濟水平,這是一個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跡。"
在這樣的奇跡里,中部6個省份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去年GDP增速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六省GDP約218737.31萬億元。從總量上看,河南省居第一位,突破了5萬億元,總量達到了54259.20億元,雄踞中部六省之首;第二為湖北省,45828.31億元;第三是湖南省,39752.12億元;第四是安徽省,37114.00億元;第五是江西省,24757.50億元;第六位是山西省,17026.68億元。
從GDP增速來看,經計算,中部六省2019年的平均增速為7.3%。其中江西最高,達到了8.0%,領跑其余五省,高出了全國平均線1.9個百分點,也高出了中部地區平均增速0.7個百分點;增速第二是湖南省,7.6%;第三是湖北省和安徽省,均為7.5%,也高出了全國平均線的1.4%;第四是河南省,增速為7.0%;第五是山西省,增速為6.2%,高出全國平均線0.1%。
從GDP凈增量上看,安徽第一,增量達7107.2億元;其次是湖北,6461.76億元;再其次是河南,6203.34億元;后面依次為:湖南3326.34億元,江西2772.7億元,山西208.5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部地區的幾大城市,特別是國家中心城市對區域GDP的貢獻率很大,如湖北武漢、河南鄭州。其次是區域性中心城市,如長沙、岳陽、宜昌、洛陽、贛州、太原等。
賴陽告訴記者,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土地價值和人力成本趨高,為企業擴大再生產及規模化發展帶來了瓶頸。相比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的土地成本優勢十分明顯,勞動力十分充足。全國高鐵等多級交通網絡的完善也為產業轉移帶來推動力。相較于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的自然條件尤其是生態條件好很多,平原面積大。因此中部崛起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仍需政策扶持
隨著各地陸續復工復產,如何逐步恢復正常經濟秩序,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是中部地區面臨的課題。
賴陽認為,中部地區中,沿長江四省緊鄰長三角和珠三角,近年來大量承接這兩個區域的產業轉移,加上水資源、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經濟快速發展。比如,湖南與珠三角之間的聯系原本就非常緊密,隨著武廣高鐵開通,湖南到珠三角的路程大為縮短,湖南就成為珠三角不少產業轉移布局的首選之地,湖南的工業以及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表示,山西近年來的發展確實受到生態條件的制約。產業結構方面,山西以能源重化工產業為主,2013年以來,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能源、原材料價格隨之下行,經濟發展也受到影響。河南的能源重化工產業也不少。另外河南的主導性產業支撐作用相對有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為滯后。相比之下,中部沿江四省的能源重化工產業較少,占比低,近年來受能源經濟下行的影響小。
目前,中央和地方紛紛出臺政策解決企業在復工復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通過宏觀政策的落實減輕企業負擔,釋放流動性,方便企業融資。不過政策實施顯現效果還需要一定時間。
賴陽說,產業發展是一個遞進的過程,中部地區產業體系的進一步成熟完善具有衍生作用,發揮對西部的帶動作用,加快豫東、皖北這樣人口密集區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全國經濟平衡發展。(記者 靖雯)
轉自:國際商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