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沌、長江、中歐、豹變、黑馬、得到,淺析各商學掌門人
2020/2/17 15:50:37 來源:法治中國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作為國內商學院的兩座大山,中歐和長江商學院一直穩居中國商學教育體系的第一梯隊。但從2012年羅振宇創辦“羅輯思維”以來,這些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新式大學”,正在以雨后春筍般的速度崛起。作為國內商學院的兩座大山,中歐和長江商學院一直穩居中國商學教育體系的第一梯隊。但從2012年羅振宇創辦“羅輯思維”以來,這些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新式大學”,正在以雨后春筍般的速度崛起。
近年來,包括豹變、混沌、黑馬、得到在內的創新型學校先后誕生,它們不僅為學員帶來了專業、獨到的教學內容,更將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成為當前創新型商學教育的先頭部隊。
但在這些知名商學教育機構背后,我們總能看見其掌門人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比如得到大學的羅振宇、豹變學院的張大豆、混沌大學的李善友、黑馬學院的牛文文,這些在商業世界里一步步摸爬滾打過來的商業創變者,其自身就已經代表著中國商業發展的頂尖智慧水平。
而這也側面印證了清華前校長梅貽琦的一句話: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如今商學教育的世界里大師林立,但真正兼具管理與專業學識的大師極為少見,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可以算作其中一位。
1991年,國務院批準了首批9所試點院校開始進行MBA招生,從這一年開始,中國高等商學教育便開始了自己的漫漫征途。
兩年后的1994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正式創辦。彼時長江商學院的創辦院長項兵還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首批七名核心教授之一。但在2002年,項兵出走中歐,單獨創辦長江商學院,并用十年不到的時間將其打造成為中國EMBA教育的一張王牌。項兵本人也因此成為長江商學院的“形象代言人”,無論是辦學風格還是招生造勢,長江商學院都與項兵本人的戰略學者氣勢和營銷大師級煽動力息息相關。
長江商學院素有“營銷標桿”之稱,這與項兵本人擅長營銷造勢不無關系,而“標桿”、“第一”等具有領先意義的名詞也成為長江商學院著力打造的標簽之一。
以長江商學院2008年的廣告投放費為例,其在前11個月以近700萬元的廣告費用排名第一,而排在第二位的中歐前11個月僅花費了350萬元。2008年,長江商學院率先上調EMBA學費,從2008年的40.8萬元人民幣,大幅跳升至52.8萬元,創下國內歷史新高。但此時的中歐僅小幅調整了3萬元,達到36.8萬元。
“學費不僅是招生熱度的表現,在深層次上,它還代表著市場話語權和主導權。”在從事多年營銷研究工作的豹變IP創始人、豹變學院院長張大豆眼中,長江商學院高調打響的學費上漲第一槍,正是對自己市場地位的鞏固。它通過漲學費給自己打造了“中國最好商學院”的形象,因為大多數中國人仍然保留著一個傳統觀念:最貴一定代表著最好。
從營銷的實際效果來看,這一波漲學費的操作,確實又給長江商學院增加了話題熱度,并且用極小的花費換來了知名度的上漲。自此以后,“營銷界的扛把子”、“行走的營銷代表”等名號,便與長江商學院綁定在了一起,而長江商學院也用行動實踐換來了中國商學院的頭把交椅。
但在項兵眼中,長江商學院不應該止步于中國第一,而應該在世界商學院的第一梯隊。“我們希望打造出長江商學院在全球的影響力,讓長江成為全世界華商的交流互動學習的中心。”為此項兵提出了“項氏兵法”的概念,將長江商學院的愿景細化為343計劃,三年建成世界級教授團隊,四年成為一所泛亞洲的商學院,最后三年登上全球頂尖商學院之列。
而在項兵全球化思維的引導下,長江商學院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國外頂尖人才入駐,包括UCLA劉勁教授在內的多位頂尖商學領域教授均選擇加盟長江商學院,而長江商學院的成功也詮釋了一個具有全局化操盤能力掌門人的重要性。
反觀國內新一代的互聯網商學院,其掌門人對商學院未來發展之路也多有深度思考和長遠見解。
在得到大學創立之初,羅振宇就提出要區別于一般的商學院教學體系,從而可以將得到大學理解為一個星期天大學。這所大學講授的內容是對原有教育體系的補充,滿足的是人們畢業之后想要繼續學習的需求。
這樣的定位背后也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像得到這樣的新式商學院,用戶花的錢只是高端商學院的幾十分之一,但內容質量還要達到相當水準。
因此混沌大學商學院、豹變學院、黑馬學院等后來者也有大致定位,大家都就將教學目標設置在某一課題、領域做深度講解,并強調新一代商學院應該教用戶創新思維和工具,而不是具體方法。
對教授學生以“術”還是“道”的爭論自古皆有,但從高端商學院來看,其核心在于對道術的均衡,但落到新一代商學教育機構,術常有而道不常有,因此傳道授業解惑都變成了教授學員思維之變。
而這一點也正是羅振宇、牛文文、張大豆等商學掌門人最擅長之處。
在創業早期,豹變IP創始人、豹變學院院長張大豆就意識到打造個人IP的重要性,尤其在當前互聯網浪潮的席卷之下,人們對熱點的記憶時間不斷縮短。如果商品缺乏需求痛點,人物缺乏性格特點,那么終會被用戶遺忘。
因此張大豆曾不斷強調體系化打造IP的方法,而從其實戰經驗來看,張大豆對姚勁波、楊守彬、陳歐等企業領袖的個人IP打造無疑是成功的,這些企業創始人仍然與自己所創辦的企業品牌互為一體。
比如陳歐,由張大豆設計的宣傳語“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具有記憶力和辨識度的個人IP金句,而這些都為企業家個人和企業帶來巨大流量,從而也讓他們所創辦的企業站上了領軍地位。而在此前,張大豆就曾做出過“只有頭部IP才能贏的新寡頭時代”的論斷。
由此可見,其對未來趨勢的洞察和對營銷的把握深刻至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