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學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2020/10/23 18:14:38 來源:竹海熱線網(wǎng)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guān)閉】
核心提示:韓國忠清南道牙山市新倉小學的13位學生家長自發(fā)將孩子送到順天鄉(xiāng)大學孔子學院,讓他們從小認識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為了讓孩子安心讀書,家長們不辭辛勞、排好班,孔子學院每到授課日總會有家長負責接送,并陪同孩子們一起誦讀漢語,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韓國忠清南道牙山市新倉小學的13位學生家長自發(fā)將孩子送到順天鄉(xiāng)大學孔子學院,讓他們從小認識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為了讓孩子安心讀書,家長們不辭辛勞、排好班,孔子學院每到授課日總會有家長負責接送,并陪同孩子們一起誦讀漢語,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加蓬首都利伯維爾,邦戈大學孔子學院的學生安迪把學好漢語作為目標,把研習中國文化當作興趣,孔子學院的漢語課程他一節(jié)不落,每一項活動都是積極參加。中國和非洲雖遠隔萬里,但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安迪所在的大學曾做過一項社會調(diào)查,有57%的加蓬人對學習漢語充滿了興趣,很多人都和安迪一樣,認為學好漢語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烏克蘭的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很多職場人忙完一周的工作后,都會不約而同地走進孔子學院的課堂。他們充分理解到在全球化發(fā)展的當下,中國人口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深刻內(nèi)涵。在這所烏克蘭頂尖的語言大學里,孔子學院的到來不僅送來了認知中國的“資源”,更讓烏克蘭人看到了今天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而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學孔子學院,70多歲的老人路易斯在退休之后就將學習漢語、研習漢字作為晚年生活的一項內(nèi)容,到今天他已堅持了12年,從最初的“零基礎(chǔ)”到現(xiàn)在可以站上講臺講授漢語,老人的故事里寫滿了“勵志”……
這一個個生動故事的背后都與孔子學院緊密相關(guān)。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設(shè)立至今,16年里我國已在162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541所孔子學院、1170個孔子課堂,為各國學員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提供幫助,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平臺。近日,本報記者通過越洋電話,與天津外國語大學承辦的幾所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外方學員進行了溝通,深刻感受到孔子學院不僅僅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也是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感情融洽的橋梁。
1 立志做兩國親善大使
加蓬,這個跨越赤道的非洲國家,全國人口200多萬人,石油、木材、錳礦等資源儲量豐富,被稱為“綠金之國”。在首都利伯維爾有一所邦戈大學,也是該國唯一一所公立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承辦的邦戈大學孔子學院是加蓬第一所孔子學院,也是天津外國語大學在非洲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學院。這里開啟了加蓬人民了解、認識中國的一道大門。
巫春峰是這所孔子學院的首任中方院長,他告訴記者:“孔子學院是中國與非洲之間最大的教育共同體,是中非人文交流等領(lǐng)域的橋梁和窗口,也是構(gòu)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助推劑。我們的孔子學院讓中加兩國人民的心貼得更近、手握得更緊,筑牢新時代中國與非洲關(guān)系的民意根基。”
安迪是邦戈大學孔子學院的一位優(yōu)秀學員,他的家境并不富裕,是孔子學院給了他學習漢語、接觸中國、了解中國的機會,是孔院教師把他帶入了漢語的世界,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我越來越感受到學好漢語的重要,我們國家與中國聯(lián)結(jié)更緊密。未來我可能在外交領(lǐng)域做出一些貢獻,同時也可以參與到中非貿(mào)易往來之中。到那時,我相信憑借自己的努力,能夠改變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安迪說。
巫春峰向記者介紹:“很多像安迪一樣的加蓬學生,渴望了解遠隔萬里的東方古國。之前他們覺得中華文化很神秘,帶著好奇心走進了孔子學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神秘感逐漸轉(zhuǎn)化成了熱愛。很多學生非常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他們舍不得落掉一節(jié)課,孔子學院組織的每一場體驗活動,他們都會參加,非洲人民的這份熱情感動著我們。”
巫春峰是天津外國語大學派駐孔子學院最年輕的中方院長,這位“80后”院長主張先融合、再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受到加蓬當?shù)貙W生的喜愛。“我們在工作中也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尚沒有培養(yǎng)起靜下來讀書的習慣,熱情奔放、開朗好動是他們的性格。因此,我們將太極拳、八段錦這些動起來的中國元素更多地貫穿在課堂中。當中國文化與加蓬人的性格融合之后再創(chuàng)新,這才有了今天的教學成果。”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叫迭哥,弟弟叫托馬斯,兄弟倆都有了中國名字,哥哥叫李白,弟弟叫杜甫。李白登上過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這位戴著眼鏡、外貌儒雅的葡萄牙青年展現(xiàn)著對中國古詩詞的熱愛。
說起這個中國名字,背后還真有一段故事。李白告訴記者:“幾年前,我參加了一個國際交流活動,在中國的臺灣省學習生活了一年。當時寄宿在一位李姓房東家,房東說:你是我們李家的白人朋友,你的中國名字叫李白吧。沒想到,這個名字就叫響了。”哥哥與詩仙同名,弟弟自然與詩圣同名,稱呼自己杜甫。
里斯本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王錦程告訴記者:“他們兄弟倆對中文的執(zhí)著精神感動了我們,哥哥被推薦到天津外國語大學學習,弟弟利用在華游學的機會,上街和普通中國民眾交流,從對漢語一字不識到順暢溝通,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我們要幫助這些有潛力的有為青年實現(xiàn)他們的愿望,培養(yǎng)更多中葡兩國民間親善大使。”
王錦程介紹,葡萄牙有很多學校開設(shè)了漢語必修課,越來越多的當?shù)刂行W生有機會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為今后進一步增進中葡關(guān)系打下了基礎(chǔ)。“我們在交流中也發(fā)現(xiàn),開設(shè)漢語課程已經(jīng)成為葡萄牙很多學校招生的金字招牌,很多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目的就是在這里能夠?qū)W習到漢語。”王錦程說。
在全球化發(fā)展的大趨勢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與世界各國合作交流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加入到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大軍中。“以我就讀的里斯本大學孔子學院為例,學院每年都會組織各式各樣的開放活動,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展示現(xiàn)代中國的魅力,使‘萬里之外’的葡萄牙民眾了解她的歷史、文明、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李白這樣和記者說。
2 “中國熱”助推“漢語熱”
學習漢語不僅是青年人的熱衷,在全球各地,從小小少年到暮年老者都有漢語的忠實擁躉,是中國熱帶動了漢語熱,是漢語熱助推了中國熱。
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學孔子學院,王錦程院長上任第一天就見到了一位老朋友——一位頭發(fā)和胡須都已斑白卻雙目炯炯、聲如洪鐘的老人。和這位老人的結(jié)識,還要從十多年前王錦程第一次到里斯本大學孔子學院任教時說起。
這所孔子學院成立于2008年4月,同年9月王錦程被派到該院擔任漢語教師。當時社會班只有幾十名學生,其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位老先生。他剛剛退休,曾是葡萄牙教育部的法律顧問,對于漢語的熱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初心:有人喜歡中醫(yī),有人想去中國留學,有人希望跟中國人做生意,而這位老人就是單純地喜歡中國文字。在他看來,橫豎撇捺組成的方塊字充滿了魅力,而且每一個漢字的背后都很有門道。
老人名叫Luís Raposo,葡語中是“狐貍”的意思。王錦程解釋說,在中國的寓言故事中,狐貍通常很聰明,但是還有一點狡猾的意思。但路易斯并不在意,他說在葡萄牙的文化中,狐貍代表著智慧,于是老人就有了這么一個個性十足的中文名——狐貍。2009年7月,狐貍參加孔子學院組織的夏令營,來到中國天津,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雖然他是夏令營中年紀最大的營員,但是開朗的性格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使他成為夏令營的核心人物。每個清早,這位葡萄牙老人都會走進人民公園,和晨練的老人們聊天練習漢語,情緒調(diào)動起來還會引吭高歌,唱起中國民歌《茉莉花》。
2017年,王錦程再回里斯本大學,這一次他成為新一任中方院長。令他沒想到的是,重回后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了這位叫狐貍的老朋友。狐貍把這些年他對漢字的研究成果拿出來和王錦程探討,并說:“如今我已經(jīng)站上社區(qū)大學的講臺,當一名教漢語的老師。”“祝賀您,狐貍老師!十年磨一劍,十年前您說將來想當漢語老師,我還懷疑過。通過不懈的努力,現(xiàn)在您終于做到了!”王錦程給狐貍老師一個南歐式的熱情擁抱。
葡萄牙的老人十年磨一劍,將晚年生活傾注在對漢字的研究上。而在韓國,有一群小學生,他們從小就被家長送進了孔子學院的課堂里,研習中文。
韓國牙山市是一個人口只有30萬人的小城,小城的順天鄉(xiāng)大學里有一所孔子學院。“我們附近有一所新倉小學,距離孔子學院步行需要20分鐘。兩年前,有家長就找到我,希望把他們的孩子送到這里從小學習漢語。”順天鄉(xiāng)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李忠輝介紹說。一個班能夠組班開課至少得有10個學生,于是家長們就自發(fā)地組織起來,進行“招生”。短短幾天時間,13位家長帶著孩子來報名了。
“我們總在說,中國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充滿了熱情,其實韓國家長也不例外。”李忠輝說,“這個班級每星期上一次課,13個家庭就排好班,每次上課都有家長負責接送,并且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兩年時間,風雨無阻。”家長們告訴李院長,“中韓文化相通,理念相近,均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用韓國詩人許筠‘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這句詩來形容中韓友誼再貼切不過了。”
如今在韓國,孔子學院將課程送進了大中小學校,送進了老年人文化館,送進了平生學習館,30萬人的小城里掀起了空前的漢語學習熱,當?shù)卣块T也積極投入其中,讓更多的市民在孔子學院里體驗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3 疫情背后的“暖心”行動
2020年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全球的節(jié)奏。在中國醫(yī)療物資最緊張的時候,各地孔子學院的外國師生們紛紛行動起來,加入到支援中國的行動中。沒過多久,一批又一批物資從中國啟程運往世界各地,展現(xiàn)了“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深厚情誼。
烏克蘭基輔國立語言大學的卡琳娜老師,聽說中國防疫物資一時短缺的消息,她的那顆心比誰都著急。她動員學院里的20多位烏克蘭老師上街去買口罩、手套,如果能買到防護服則更好。聽到老師們在行動,學生們也加入其中。“師生們沒有辦法批量采購,都是你買10只口罩,我買1盒手套,就這樣湊齊了第一批支援中國抗疫的物資。”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史亞軍講述這段故事時,頗為感動。
講起卡琳娜,中方老師親切地稱呼她“卡老師”,卡老師一家人與中國的淵源可謂“代代相傳”。史亞軍院長介紹:“上世紀80年代,卡琳娜的媽媽到中國旅行,剛好趕上中國春節(jié),回國之后媽媽把自己的經(jīng)歷講給女兒聽,中國這個遙遠而親切的國家,在卡琳娜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上大學時,卡琳娜選擇了中文專業(yè),在她看來中國充滿希望,漢語將會成為世界最受歡迎的語言。2008年,卡琳娜在復旦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后回到烏克蘭,成為一名漢語教師,同時也是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學員友誼聯(lián)合會的指導教師。
源于對漢語的熱愛和對中國的興趣,卡琳娜先后在中國學習過8年。在此期間,她游覽了中國壯麗的山河,也體驗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并在中國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卡琳娜與丈夫阿拉拉特在中國登記結(jié)婚,并在這里迎來了大女兒的出生。阿拉拉特也將自己的生意搬到了中國。如今,卡老師的三個孩子同樣是從媽媽的講述中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每個周末都會到孔子學院少兒漢語班學習。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段淵源,才讓疫情之初的卡琳娜如此焦急。那一刻,她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心力,幫“同胞”一把。
史亞軍院長說:“疫情期間,有一個瞬間讓我頓時落淚。那天早上我去上班,看到走廊的宣傳欄里已經(jīng)被一張張便箋紙貼滿了,烏克蘭學生們用中文表達著對中國抗疫的支持。有人說中國加油,有人說愛會驅(qū)散陰霾,春天定會來臨!那一句句真心話直達心底,讓我們遠在他鄉(xiāng)的中國人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這一批來自基輔的抗疫物資抵達中國沒多久,天津外國語大學籌集的抗疫物資就搭上貨機運往基輔,師生們戴上了中國生產(chǎn)的口罩和防護裝備。“你仔細想想,這正是以實際行動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做了最生動的注解。”史亞軍說。
不僅在烏克蘭,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學圣瑪麗亞醫(yī)院,孔子學院協(xié)助捐贈的8萬只醫(yī)用口罩于5月19日順利交付,這所醫(yī)院是葡萄牙目前規(guī)模最大、醫(yī)療水平最高的公立醫(yī)院,被列為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點醫(yī)院。
王錦程講述說:“副校長若昂·巴雷羅在郵件中跟我講:醫(yī)院缺乏醫(yī)用口罩等防疫物資,希望孔子學院能幫助聯(lián)系在中國進行采購。我向中國駐葡萄牙大使館以及在葡的中資機構(gòu)咨詢國內(nèi)采購防疫物資的渠道。經(jīng)過多方溝通,一周后傳來了好消息:無需采購,我們捐贈!8萬只醫(yī)用口罩迅速籌備到位。”而這時,商業(yè)國際運輸已陷入暫停狀態(tài),如何將這批緊缺醫(yī)療物資及時運到葡萄牙,成了一道難題。
“葡萄牙駐華大使杜傲杰先生是咱孔子學院的學長,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他,第二天就收到了大使先生的回信,表示全力相助。”王錦程講述,“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了質(zhì)量認證、捐贈證明、出口文件等全部手續(xù),兩國人民的心在這一刻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在捐贈儀式上,醫(yī)學院院長福斯托·平托教授表示:葡萄牙疫情趨緩,人們開始復工復學,這批捐贈的口罩十分及時,對于醫(yī)護人員、教師和學生的防護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塞拉校長對孔子學院為協(xié)助大學抗疫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謝,同時對孔院在疫情下高質(zhì)量完成教學等工作也給予充分肯定。塞拉校長直言:孔子學院不僅是語言文化機構(gòu),而且是中葡兩國友誼的橋梁。
4 結(jié)語
就在此時此刻,一些國家的疫情防控迎來了轉(zhuǎn)機,復工復課提上日程。5月20日當天上午,韓國順天鄉(xiāng)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李忠輝走進當?shù)匾凰袑W,參加學生們的復課開學典禮,激勵孩子們更加奮發(fā)有為,從現(xiàn)在開始做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小使者,為造福兩國人民作出自己的貢獻。葡萄牙里斯本大學的網(wǎng)課已進行了數(shù)月,現(xiàn)在迎來了考試季。學生們停課卻沒有停學,保持學習中文的熱度不減,老師們精心制作的網(wǎng)課深受同學們喜愛,有學生說:“雖然暫時沒有辦法和老師面對面學習,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們學習漢語的熱情。”
在烏克蘭基輔,網(wǎng)課同樣成為疫情期間學校的標配,很多同學說:中國在本國疫情得到控制后,積極幫助其他國家防控疫情,這樣的舉動令人欽佩。正是這份大國擔當,激勵我們要更努力學習漢語,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而在加蓬首都利伯維爾,疫情導致很多公共交通減班運營,當中國的老師上街購物時,總會有加蓬人熱情地打招呼“阿米!阿米!”(當?shù)卣Z言“朋友”之意),并將中國老師平安地送回駐地。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16年的耕耘,孔子學院堅持中外合作、因地制宜的辦學模式,為增進國際理解、促進世界文化交流互鑒,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座座跨越空間的橋,為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國與世界人民之間的友誼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quán)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chǎn)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yè)保障、激活產(chǎn)業(yè)服務、盤活樓宇經(jīng)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mào)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教育部推動開設(shè)1000個微專業(yè)和1000個職業(yè)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zhì)量就業(yè)密碼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銀發(fā)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qū)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fā):以年輕化戰(zhàn)略引領(lǐng)行業(yè)變革,跨行業(yè)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shù)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shù)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jīng)濟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