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收入增長為“十三五”民生保駕護航
2020/10/30 13:36:17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十三五”時期,國家“錢袋子”保持平穩增長,民生等領域“花錢”有保障。財政部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我國財政收入分別突破15萬億元、17萬億元、18萬億元、19萬“十三五”時期,國家“錢袋子”保持平穩增長,民生等領域“花錢”有保障。財政部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我國財政收入分別突破15萬億元、17萬億元、18萬億元、19萬億元。全國財政收入四年增長近三成,年均增長率達到5.7%。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趙福昌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十三五”時期,財政收支每年都上臺階,實現了預期目標,現代財政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財政收入增長奠定了“十三五”時期財政保障的基礎,有效保障了國家戰略實現、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實現了國家的治理效能。財政改革積極推進,在預算改革方面,《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出臺,通過政府債務管理的閉環管理機制日臻完善。在稅收改革方面,稅種改革向“營改增”及其他環保稅等方面推進,稅制機構不斷優化,稅收法定推進,進展突出。在財政體制改革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有效推進了政府財政治理能力的提升。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周天勇對本報記者表示,“十三五”期間財政稅收有三個亮點:一是減稅,特別是“營改增”改革,增值稅率降低,給制造業發展降低了成本。二是國地稅務機構合并,減少稅政到企業工作的頻次,減輕了納稅人報稅交稅的工作量。三是社保費由原來的稅務和社保部門在不同省份由不同的機構征收,全面歸于稅務部門征繳。下一步,中央要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選擇如南水北調這樣調節水資源分配、改造未利用土地、擴大耕地和建設用地等優質工程,發行國債,擴張投資,拉動經濟。要繼續壓縮行政公務支出5%,加快一些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革,精簡行政事業機構,調整支出結構,使有限的預算更多用于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方面。
在陸續出臺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等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的情況下,財政收入結構也不斷優化。過去五年間,第三產業稅收增長明顯快于第二產業。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助理田志偉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2016年至2019年我國財政收入逐年突破,但自2012年以來的減稅降費改革,從總體上扭轉了稅收收入增速超GDP增長的局面,宏觀稅負近年呈逐年下降趨勢。2016年財政收入/GDP為21.6%,2019年財政收入/GDP為19.2%,體現了減稅降費工作讓利于民的成效。隨著減稅降費推進,我國財政壓力開始顯現,未來財政工作的重點應是減稅降費工作與規范稅收征管工作同時推進,通過減稅降費工作,讓利于合法企業,而通過規范稅收征管來打擊違法企業偷稅漏稅的行為,為向合法企業減稅留出空間。
公共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錢袋子”在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全國財政支出分別突破18萬億元、20萬億元、22萬億元、23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8%。
趙福昌表示,財政保障公共性和公平性是財政治理的重要內容,財政促進公平性可以多方發力。財政可促進法治建設,包括財政法治的建設,從司法、行政等方面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通過財政收入分配調高,促進實現公平分配;財政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實現幼有所育、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等“七有”,確保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這也是財政促進基本公平實現的重要內容等。
展望未來財政工作,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崔成對本報記者表示,實現國內大循環的核心是擴大消費,通過財政政策提高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公共性和公平性,對釋放和促進國內消費至關重要。降低政府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對促進和擴大消費也很重要。要吸取發達經濟體的經驗教訓,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高科技創新和勞動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強稅收的二次分配功能,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才能為國內大循環的形成提供持久的動力。經濟增長進入新發展階段,財政收入增幅將放緩、支出壓力會加大,因此,提高財政收入使用效率、帶動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變得更重要。加快實現稅收由間接稅為主向直接稅為主轉變,個人所得稅由分類稅制向綜合稅制的轉變,對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也至關重要,必須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進程。(記者 劉慧)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