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偉:茶產業讓村民美了環境鼓了腰包
2020/10/30 16:35:3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王建偉:茶產業讓村民美了環境鼓了腰包核心提示:發展茶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探索鄉村旅游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帶領霄坑村走出一條“小而精”的脫貧致富路。原標題:王建偉:茶產業讓村民美了環境鼓了腰包
核心提示:發展茶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探索鄉村旅游……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帶領霄坑村走出一條“小而精”的脫貧致富路。“霄坑村的生態環境得來不易,需要我們精心呵護。如果發展旅游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我們寧可不搞,也要守護好霄坑村的‘高顏值’。”王建偉說。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和村民在一起。(王建偉供圖)
9月初,俯瞰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綠意浸染,山色如黛,一條峽谷里流水潺潺,似玉帶繞山村,一幅優美的生態畫卷展現在眼前。
說起霄坑村,全國人大代表、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東臨九華山,南倚牯牛降,坐落在山霧飄渺的皖南林海間,以茶葉而聞名的地方就是我們霄坑村了!”
發展茶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探索鄉村旅游……在“領頭羊”王建偉的帶領下,霄坑村走出一條“小而精”的脫貧致富路。“霄坑村的生態環境得來不易,需要我們精心呵護。如果發展旅游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我們寧可不搞,也要守護好霄坑村的‘高顏值’。”王建偉說。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在講話。(王建偉供圖)
據了解,霄坑村共有12個村民組,446戶1668人,是典型的山區,山高林密,人均只有三分冷水田。“上世紀,我們村的產業是伐木,收入根據工分來。”王建偉說。
1992年,當兵出身的王建偉退伍后回到家鄉霄坑村,當過會計、出納、民兵營長,做過共青團的工作。2003年起擔任霄坑村的村委會主任,2008年開始,村黨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
“剛回村的那幾年,每家每戶都上山伐木。1993年,村里的發展遇到了困境,樹木越砍越少,伐木這一村里的支柱產業已經無法滿足村民們的生活。”王建偉說,那段時間他非常焦急,一直在考慮發展其他產業讓霄坑村可持續發展下去。
1994年,一名來自黃山的年輕人來到了霄坑村。王建偉對此印象很深,“那個年輕人懂茶,他到村民家里做客時,嘗了我們的茶后一直贊不絕口。”
好山好水產好茶,一直未受重視的茶葉開始登上舞臺,成為村民們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為了提高村民們的種茶積極性,王建偉率先種了3300棵茶樹。
“當時,市場價30元一斤的霄坑村產的茶葉很受歡迎。”王建偉說,茶葉有了市場,村民們也嘗到了甜頭,種植面積開始逐漸擴大,產量也逐步提高。
2007年的一場山洪災害給霄坑村敲響了警鐘。因村里長期伐木,土地流失嚴重,一場暴雨引發了接連不斷的山體滑坡,也讓村里的交通一度癱瘓。
生態環境一年不如一年,茶葉質量也一年不如一年,村民們逐漸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2008年,王建偉任霄坑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帶領村“兩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護生態,大力發展茶葉經濟,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2011年,“嚴禁毀林種茶,保護生態環境,走生態茶葉經濟的特色發展之路”被寫進霄坑村的《村規民約》。
王建偉請來茶葉專家指導村民改造茶園、改良品種、改進生產工藝,注冊茶葉品牌,并收回外包的村集體茶廠,建立生態有機茶生產基地。
山清水秀飄茶香 美了環境鼓了腰包
停止伐木,嚴禁化肥、農藥及生長激素進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王建偉的帶領與全村村民的實干與努力下,霄坑村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從發展村集體茶產業,到家家戶戶開起茶葉小作坊,王建偉帶領霄坑村用茶葉鋪出一條致富新路子。現在,霄坑村每年生產14萬斤茶葉,年茶葉總產值達到5000多萬元。村民收入的90%來源于茶產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8萬元左右。
萬千小作坊難成大品牌。近年來,在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王建偉再次打破傳統:將霄坑村的茶葉小作坊發展成流水線生產作業,交由專業人士打理,既保證了標準化的生產,也確保了質量,昔日農民搖身一變當起了老板。同時成立霄坑村茶葉協會,實現抱團發展,共同富裕。
“發展茶產業既保護了我們的生態環境,也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霄坑村成為了高純凈、無污染的天然有機富硒綠茶的代名詞。”王建偉認為,保護好綠水青山就等于為村民們建起了一座座金山銀山,這是他的職責所系,也是使命所在。
良好的生態成為霄坑村村民引以為傲的“家底”。王建偉說,2000年,心齊的霄坑村村民在建造村口門樓時,刻了一副對聯:“以青山清水為本,走水保生態之路”。這是霄坑人的選擇,也是霄坑人的信條。近幾年,霄坑村聲名大噪,先后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14個國字號榮譽。王建偉也光榮地當選為全國勞動模范和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建偉說,“霄坑村要把‘以青山清水為本’的全國文明村這塊‘金字招牌’一直保持下去!”
全國人大代表王建偉和村民們在商量如何做到抗疫發展兩不誤。(王建偉供圖)
茶旅融合促增收 鄉村旅游火起來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集體經濟也越來越強,在王建偉內心醞釀已久的另一個想法也逐漸成熟起來。那就是利用現有的茶葉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走茶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旅游之路,進一步拓寬霄坑村村民和村集體的收入渠道。
“池州市除了有聞名天下的九華山,鄉村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王建偉說,要想把鄉村旅游做得更好,首先要完善道路交通、景點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更好地為鄉村旅游服務。
王建偉認為,發展鄉村旅游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通過近年來的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很多農村地區面貌已煥然一新。“在做旅游規劃時,要將知名景點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促進兩者之間相互帶動、相互融合。此外,鄉村旅游景點也要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
在王建偉帶領下,霄坑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王建偉供圖)
近兩年,王建偉帶領村民完善了村里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還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等。霄坑村不僅安裝了太陽能路燈,興建了體育設施,繪制文化墻,建立村莊保潔機制,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霄坑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后,王建偉又提出,由村委會牽頭,引導有條件的村民新建7家星級農家樂和2處特色民宿。在他的推動下,霄坑村逐漸發展成為皖南的網紅旅游地,僅2019年進村的游客就近2萬人次。因為提前規劃好了農家樂和民宿,鄉村旅游給村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王建偉說,“今后,霄坑村的茶旅融合將發展得更好,鄉村旅游也將越做越好!”
全國人大代表王建偉在北京參加2020年全國人代會。(王建偉供圖)
鄉村振興思考多 為民建言履職忙
王建偉說:“作為一名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是我應盡的職責。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我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當代表一定要履好職,要充分學習和調研、積極為民代言。否則就會愧對人大代表這個職務,更愧對7000萬安徽人民的信任!”為此,他特地制作了民意收集表,隨時隨地記錄平時收集來的鄉親們的心聲。
2018年,王建偉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一件關于鄉村振興關鍵要靠產業帶動的建議。針對大多數鄉村集體經濟依然十分薄弱的現狀,王建偉建議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振興鄉村經濟的一個重要抓手,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對村集體企業的扶持、引導,讓有條件的村社集體抱團發展,積極探索通過村村聯合、強村幫弱村、大村帶小村等方式,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該件建議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重視并給予了明確答復。
除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王建偉還十分關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人才保障問題。他認為,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振興,農村干部隊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要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王建偉說,農村的人才本身就少,像霄坑村,村民致富后,許多都去城市安家落戶了,能留下來的人才就更少了。對此,他在2019年全國人代會上提交一件關于以“分類施策、精準發力”為抓手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的建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王建偉建議,針對不同年齡的干部,應當分類施策,一方面在待遇上要讓他們有尊嚴、能安心,另一方面,多舉措提升農村干部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具體包括加強農村干部學習培訓、交流任職,并加強激勵、改善待遇等措施,讓農村干部“干有盼頭,做無后憂”。
在2020年全國人代會上,他提交了兩件有關安徽高鐵建設的建議:《新建長(沙)九(江)池(池州)高鐵的建議》《關于加快推進合肥至池州至金華(溫州)鐵路項目建設的建議》,呼吁國家盡早啟動長沙九江池州高鐵建設、加快推進合肥至池州至金華(溫州)鐵路項目建設。
“除了持續提交關于加大鄉村治理力度方面的建議外,盡快加速沿線城市基礎建設的互聯互通,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也是我一直關注的。在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高鐵建設給鄉村振興也將帶來重大利好。”王建偉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