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020/11/2 10:37:17 來源:金融時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釋放了下一階段中國發展的重要信號。全會提出十二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方向,其中強調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釋放了下一階段中國發展的重要信號。全會提出十二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方向,其中強調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與挑戰并存且都有新變化。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如何正確理解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性?擴大內需有哪些可行路徑?又如何以改革的方式擴內需?就這些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探尋在新發展格局下如何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正確認識新發展格局下擴大內需
外部環境和內部經濟發展條件改變,我國發展戰略自然也要適時調整。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未來我國能夠邁向經濟高質量發展、抓住歷史新機遇、解決各種中長期問題的重要抓手。
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闡述了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時代背景。他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總體穩定的國際環境和低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抓住了全球產業轉移歷史機遇,吸引了大量外資、管理和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入,主要借助“兩頭在外”的外循環發展模式推動了經濟快速發展。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歐美國家紛紛出臺“制造業再造”計劃促進制造業回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對國際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造成嚴重沖擊,中國參與全球化分工的傳統模式已備受挑戰。
“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動力將從以國際循環為主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其中,國內大循環將是國際循環的基礎和保障,處于主體地位;國際循環將作為國內大循環的外延和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優化和促進的作用。”周景彤表示。
在此背景下,更要深刻理解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性。堅持擴大內需,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所在,是應對錯綜復雜國際環境的“穩定器”,也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加速器”。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將會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經濟發展增添動力,進而帶動世界經濟復蘇。消費屬于最終需求,也是內循環能夠形成閉環的關鍵所在,未來,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會愈發凸顯。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絕非關起門來搞建設,對外開放、合作共贏仍是發展基調。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除了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培育國內消費市場,未來,還要進一步加大服務業開放,全面增強服務業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服務”升級。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有能力有底氣
規模超大、富有活力的國內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牢固基本盤,是我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格局下穩步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底氣所在。正如全會公報所指出的,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消費方面,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社會消費需求處在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關鍵時期,傳統消費、新興消費以及旅游、教育、醫療等服務性、非物質性消費將持續快速成長。投資方面,除了傳統基建外,5G、特高壓、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投資前景廣闊。同時,我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也將有力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周景彤表示。
此外,公報所提出的下一階段重點工作方向,則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政策基礎。王青表示,公報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旨在通過增加農民收入,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補齊農村消費短板;“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則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繼續推進農村人口城鎮化,壯大消費基礎,二是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拓展升級,這將為投資提供重要推動力。
以改革暢通循環夯實基礎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無疑是‘十四五’期間重要的發展戰略。以內循環為主體,并不是簡單地擴大內需,必須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以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這就對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靜文表示。
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把擴大內需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王青表示,公報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進一步暢通國內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大循環的關鍵所在。下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主要圍繞堵點較多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領域展開,通過加大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引導國內生產要素稟賦變化,釋放國內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夯實擴大內需基礎。
對于擴大內需的可行路徑,周景彤也強調了以改革疏通供給端堵點的重要性。他表示,要進一步激發供給端活力,加快戶籍、土地等制度改革,破除生產要素流動壁壘,促進其在城鄉和區域間高效流動。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動供給和需求有效銜接。
此外,周景彤表示,要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綱,帶動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加快促進線上和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鼓勵傳統線下銷售和服務積極嘗試線上化。大力拓展新型消費領域,加快信息消費、智能消費、綠色消費等發展。積極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強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保障,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中國汽車產業鏈向核心鏈突破
- 下一篇:金融委: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 全面實行注冊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