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工:練出真功夫 打好“逆風球”
2020/11/21 9:36:1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日,克拉克森研究發布《海工市場回顧與展望》,該文指出,回顧今年至今海工市場的表現,海工裝置租金和利用率均朝著2016年低位發展,最新克拉克森海工指數較今年三月份已下降了1近日,克拉克森研究發布《海工市場回顧與展望》,該文指出,回顧今年至今海工市場的表現,海工裝置租金和利用率均朝著2016年低位發展,最新克拉克森海工指數較今年三月份已下降了13%,新冠肺炎疫情對海工市場復蘇進程的影響顯而易見。
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是進行海洋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對于提升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具有重要意義。面對疫情影響,我國海工企業以速度換質量,向產品創新、技術攻關、管理優化、智能制造等方面精準發力,向新的市場“藍海”進發。
市場進入收縮階段
“對于海工行業而言,2019年還算是不錯的一年,但是基于數據和估值,我始終認為市場并未步入其他機構所相信的所謂‘反彈期’。”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長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14/2015年石油價格下跌以來,海工市場一直掙扎在大量破產、合并、收購、兼并、船隊強制出售的泥沼之中,其中資產價值大幅下降的情況尤為明顯。
2020年3月31日,SolstadOffshore公司宣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以及海工市場的持續低迷,公司進行財務重組。
“目前經濟形勢將持續多久還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海工行業正處于收縮階段,對于從石油巨頭到小型服務提供商的全行業來說,擺在眾人面前的都是巨大的考驗。”集美大學航海學院院長邵哲平告訴記者,種種跡象表明,行業進入了新一輪公司重組、強制出售、收購和合并的高峰期,導致資產價值下降。
10月12日,作為破產程序的一部分,美國海工船東HermitageOffshore打包出售旗下船隊中總計10艘平臺供應船(PSV)和11艘交通艇。今年8月,在全球油價暴跌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流行影響下,Hermitage業務受到較大沖擊,Hermitage及其28家子公司申請Chapter11破產保護。
韓國造船企業數據顯示,由于油價走低,石油需求枯竭,今年上半年韓國造船企業未能獲得任何海工項目新訂單。
隨著境外疫情蔓延,全球市場需求不足、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等風險將進一步加劇,阻礙了我國海工行業全面回暖。
“船舶延期交付,隨之帶來碼頭靠泊緊張、新船維護成本上升、資金占用、現金短缺等一系列問題。”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朱炳康表示,公司去年承接訂單數居全國第一,盡管“大單”在手,但經營風險也大。根據合同,船舶完工后船東預付40%船款,試航交船后支付剩余60%,延期交付導致企業資金壓力陡增,面對行業未來的不確定形勢,公司不得不調整原定擴產計劃。
此外,原材料庫存壓力也讓船企“喘不過氣來”。為保障訂單供貨,很多企業提前備足了原材料,如今下游客商取消或暫緩訂單,導致原材料和產成品積壓,不少材料由于“定向采購”而難以轉產其他產品。加之銷售回款大幅減少,一些企業資金緊張甚至“斷流”。
當前,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正處在生存與發展的關鍵階段,既面臨嚴峻挑戰,也面臨加快趕超的戰略機遇。
海工裝備資產“去庫存”提速
9月14日,國海海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海公司”)與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調基金”)在北京簽訂成立天津海工裝備資產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合伙協議。按照協議內容,國調基金將為國海海工提供總規模30億元的配套資金,支持中央企業海工裝備資產處置項目。
隨著國內規模最大的股權投資基金——國調基金30億元配套資金的進場,中國船企千億“庫存”海工裝備資產處置的步伐正在加快。面對全球海工市場新一輪危機,央企海工裝備處置業務平臺——國海海工正在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探索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更多機遇。
國調基金于2016年9月成立,是國資委所確定的國企改革兩大基金之一,主要是對存量國有資本的結構調整、布局進行市場化運作,將有利于國有企業結構優化目標更好地實現,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資本配置效率,實現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快速做大做強做優。
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油價下滑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剛剛復蘇的海工市場再次陷入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海公司在嘗試“外輪國用”的同時積極拓展海外業務,進一步加快庫存海工裝備資產處置。
國海公司持續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海工裝備資產處置三年行動方案》,充分踐行中央企業庫存海工裝備資產處置實施主體責任,加強業務開拓與市場對接,并在各股東之間發揮好紐帶作用,2020年以來成功完成多個項目處置。
9月28日,在國海海工運作下,由武船集團建造的9000馬力三用工作船“國海民和”號順利交付給中海油服,將啟航至渤海灣作業。這是國海海工主導下的首個武船集團旗下資產租賃項目,為武船集團旗下其他海工輔助船的資產盤活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據媒體報道,“國海民和”輪原本由新加坡船東訂造,但因市場低迷而長期未能交付。今年7月,國海海工與中海油服、天津武船海工一號租賃有限公司完成了“國海民和”號光船租賃合同的簽署。該船交付中海油服后,將在渤海進行油田支持作業。
除了“外輪國用”模式之外,國海公司還積極發展海外業務。國海公司在今年5月與SelectiveMarineServicesLimited正式簽署N596自升式鉆井平臺光船租賃協議,這是國海海工直接與外商簽約的首個海外訂單。
“疫情帶來的變化是持續的、復雜的,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市場的變化,未來的情況很難預知,但是,我們有眾多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企業,會進一步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持續做好經營承接工作,使海工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丁長發說。
立足產業鏈高端謀發展促轉型
“此次疫情對我國船舶工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但危與機并存。疫情的影響本身對行業就是一種產能出清,也給了海工公司行業整合、提升競爭力的機會。”邵哲平如是表示。
當被問及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對行業的影響,邵哲平表示,這在某些方面看,對行業也是個利好。“航運企業成本下降,各國原油進口需求激增,也將使得運輸需求激增。航運企業也在油價和造船價格均低的同時增加造船訂單。”
2月28日,中國船舶旗下的外高橋造船與新加坡船東簽署2艘15.8萬噸蘇伊士型油船合同,這是外高橋造船自主研發設計,在已交付船型基礎上開發的新一代綠色節能型油船,滿足最新規范要求,各項性能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今年以來,南通船舶海工行業搶抓海上風電產業大發展和國內疫情防控得力、產能恢復領先全球的雙重窗口期,全力以赴拓市場、爭訂單,實現逆勢強勁增長。
海上平臺拆解市場長期以來被歐洲國家壟斷,但今年受疫情影響,國外產能銳減,招商工業海門基地及時研判市場形勢,快速切入該領域,并于近日成功試航招商海獅3號半潛式起重生活平臺,標志著招商局重工已經具備了實施海底結構、地基、系泊設備移除等平臺拆解作業的能力。
堅持高端海工裝備與豪華郵輪制造“雙輪驅動”,招商工業海門基地一手“去庫存”,一手“抓訂單”,順利完成“大灣區一號”輪、45000立方LNG運輸船等項目的交付,今年前三季度,整個基地已累計實現應稅銷售近50億元,同比增長176.7%,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近十年來,我國海工裝備建造行業取得了顯著發展。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300米以內的完整海洋石油開發裝備體系,并開始了1500米水深的勘探開發海工裝備的建造。在高端海工船舶領域,如38000立方米液化乙烯運輸船、20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氣運輸加注船等新能源運輸船,以及萬噸級深海養殖工船、海洋漂浮城市、海上浮動式核能平臺等各種突破傳統作業能力邊界的海工裝備(在建或概念),正推動著我國海工裝備建造行業不斷邁向高端。
“我國海工裝備市場規模由小變大,近幾年一直保持新訂單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地位。”邵哲平表示,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的產業布局正不斷完善,現已基本形成以環渤海灣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中心的海工裝備研發、總裝和配套設備生產企業集聚區。
創新仍是行業“主旋律”
盡管目前我國海工裝備建造行業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在產品創新、技術攻關、管理優化、智能制造等方面,仍舊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愿景存在不少差距。
“當前我國深海油氣開發裝備領域仍面臨很多發展瓶頸,仍需加大技術攻關,繼續深化與國內外科研院所的廣泛合作,推動我國深海油氣勘探裝備創新。”邵哲平表示。
10月16日,“2020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在廣東省深圳會展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油氣鉆探與開采專家高德利在報告時表示,當前我們對海洋油氣的開發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必須實現技術裝備突破,如對深水用套管鉆井實行一體化,進行浮式裝備創新等,才有可能在油氣開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以南海為例,該海域是我國面積最大、油氣資源最豐富的海域。根據已探明的資源儲量進行計算,目前整個南海的油氣地質儲量約在230—300億噸。但要在南海開發深水油氣資源,面臨著與全球其他海域不同的特殊挑戰,我國海洋油氣開發的裝備需求正在發生新變化,海洋油氣企業對相關裝備的經濟性要求越來越高。
業內專家表示,雖然當前“大海工”領域有關海洋油氣、海上風電等在內的海洋資源勘探開發的裝備建造面臨許多挑戰,但這也意味著海工裝備建造行業存在著新的需求,潛藏著新的市場“藍海”。
根據行業的發展趨勢,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高端裝備快速發展,將帶動從裝備制造到能源開發利用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當前,油氣價格帶來的成本壓力,能源結構調整的呼聲,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帶來的市場壓力等,使得海工業主不斷提高對裝備的經濟性要求。這種經濟性不僅體現在裝備價格本身,還體現在運營成本、維護成本等長遠發展問題上。此外,海工裝備環保性能的高低也影響著業主的運營成本。這些因素都將納入未來海工裝備研發建造的考慮范圍。
在海上風電安裝設備領域,一些大功率風機的成功研制和應用,使得現有風電安裝設施在安裝能力和效率上均面臨挑戰。目前,很多大功率的風機體量大、重量大,遠超現有風電安裝設備800—1200噸的安裝能力。并且,大功率風機一般布置在深遠海風場,這為風電設備的安裝帶來更大的難度和不確定性,需要一批適應高海況的安裝裝備。
“在全球一體化趨勢愈發明顯的背景下,世界海工裝備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中國海工企業想要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創新發展勢在必行。”邵哲平表示,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將是推動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記者王有哲)
轉自:中國水運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